文章来源:尤肖虎,张川,谈晓思,金石,邬贺铨.基于AI的5G技术——研究方向与范例[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8,48(12):1589-1602.
目录
(5)两种常见的学习方法2-Q学习算法(Bellman算法)
(1)自组织网络(self organizing network,SON)
(3)单个模块的优化并无法保证整个物理层端到端通信的整体优化[37]*
0、摘要
主要做了三件事:
(1)概述5G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
(2)梳理AI技术在5G发展中的发展方向;
(3)给出了有关5G网络优化、资源最优分配、5G物理层统一加速运算以及端到端物理层联合优化等若干典型范例。
关键词:AI技术、网络优化、资源分配、统一加速、端到端联合优化
1、引言
1.1 5G常识
主要目标:增强带宽,万物互联
典型的应用场景、关键技术指标,见:https://blog.csdn.net/qq_30507287/article/details/114537335
新的关键技术:在5G中,新型关键技术指标:网络虚拟化和切片技术,基本思想是5G网络构建在云计算平台上,通过计算资源的隔离、动态调配与迁移,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调配,以适应未来5G极为丰富的应用场景。见paper:Tao X F, Han Y, Xu X D, et al.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challenges for mobile network virtualization. Sci China Inf Sci, 2017, 60: 040301
Re1:第一个5G技术标准,支持非独立组网(non-standalone,NSA)与eMBB功能[8];
Re2:独立组网(standalone,SA)[9];
在4G基础上,5G的改进:
(1)MIMO技术进行增强,引入大规模天线阵列技术;
(2)对OFDM时隙结构和时频资源模块(Resource Block,RB)划分方案进行补充,提出了更为灵活的空中接口技术;
(3)下一个5G版本引入:非正交多用户接入(NOMA)技术,支持广域覆盖的中低速物联网应用;
(4)将无线网络功能单元划分为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s,DU)和中心单元(central units, CU),并引入了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虚拟化与切片技术。
1.2 AI常识
(1)监督学习
(2)非监督学习
(3)增强学习(重点研究一下)
典型例子:可在线处理的增强学习方法。基于智能实体agent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的动态交互。
(4)两种常见的学习方法1-方向传播学习算法(BP)
参见前期深度学习笔记。
(5)两种常见的学习方法2-Q学习算法(Bellman算法)
基本思想:选择Q函数,作为衡量一个智能实体执行某种动作的代价函数;该智能实体根据所处的环境,对所有可能的动作进行Q函数评估,并从中选择出奖励成分最大的动作,并加以行动。场景的迭代更新形式,满足智能实体的动作、环境的变化和Q函数的调整以在线的方式实现。Q函数的收敛证明见[20]。
2、AI应用于5G系统的发展方向
2.1 在应用中,涉及3类技术问题
(1)组合优化问题:5GNR的资源分配问题就是组合优化问题。找一种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2)检测问题:5G通信接收机就是一个检测问题。对接收信号进行辨识,确定发射信号,并使检测错误概率最低。
(3)估计问题:5G通信信道参数估计是实现系统相关接收的必要条件。根据5G系统所发送的导频信号,估计出无线信号从发射端到接收端所历经的信道畸变。
Re*:AI在5G系统中的应用[25-37]。
2.2 辩证看待AI技术在5G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1)已经拥有典型设计和处理方法;
(2)存在性能界(Shannon 容量限);
(3)AI学习本身的局限性,收敛时间问题,需要进行充分评估才行;
(4)AI学习算法的计算复杂度通常较高。
2.3 AI在5G中的4种应用问题
(1)无法建模问题
难以统一建模的问题,例如:覆盖问题、干扰问题、邻区选择、越区切换问题等。还包括多种,多个维度的指标相互依赖或相互矛盾,难以建立全局性的优化模型。
(2)难以求解问题
资源分配问题[39,40],例如:小区间时频资源块分配、正交导频资源分配、波束分配、大规模MIMO多用户聚类、无线网络虚拟化资源池调配等。(最优解求解问题通常属于NP-hard类型的组合优化问题)。AI技术可以支持此类问题的求解。
(3)统一模式高效实现问题
可以理解为:一些基本功能模块的级联组合问题(说白了就是:方案执行流程中模块组合问题)。例如5GNR的物理层涉及:大规模MIMO多用户空时处理、NOMA信号检测、LDPC码和Ploar码信道编译码等功能模块。每个模块算法不一,但理论上均可采用AI逐一解决[25-33],目的:简化系统设计流程、加速工程实现的进程、提高物理层实现的课配置性,并最终降低系统实现成本、提高实现效率。
(4)最优检测与估计问题
①用人工神经网络取代传统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基本功能模块;
②使用AI技术进行跨层联合优化:物理层与媒体控制层的联合优化、信源和信道的联合优化、算法设计与硬件实现的联合优化等。
3、AI应用于5G系统的典型范例
3.1 网络自组织与自优化
(1)自组织网络(self organizing network,SON)
1)SON包括了网络自动配置、自优化、自愈合等。
2)实现:网络规划、网络配置、网络优化的高度自动化;节省运营成本,降低人为故障。
3)涉及基站自主参数配置、动态规划、迁移学习、网络故障的自动检测和定位、网络参数的自动优化。
4)涉及AI方法有:人工神经网络学习、蚁群优化、遗传算法。
(2)基于AI的故障诊断系统(自动故障分析系统)[34]
1)AI技术需要克服两个问题:
①现有数据的KPI种类多;
②减少人工参与(人工诊断成本高,能力有限)
2)基于AI的故障诊断系统,核心诊断步骤:
①利用1.2 (2)中图2的无监督自组织映射(SOM)实现对无标签高维度数据的初步分类;
②对SOM建立的神经元进行一次无监督的聚类。(欧式距离即表示其映射数据之间的差异,采用沃德Ward聚类算法可实现对神经元的聚类)
③引入专家对分好类的数据进行故障分析,有监督地贴上故障标签。
④自动故障诊断系统,其诊断流程如图4所示:
3.2 时频资源最优分配
以Q学习算法的应用为例:智能实体具有对移动用户的RB(资源块)分配,其分配更新原则:
(1)同一小区,选择SIR(信干比)较好的空闲RB分配给用户;
(2)不断更新本小区SIR最差用户的RB;
(3)对于同一RB,把本小区最差和邻小区最好的SIR进行配对或分簇;Q学习算法参考图3。
下图图5是一个典型的多小区,多用户下行链路RB分配示意图:
目标:智能实体在动作集合确定后,以所有用户的信息容量之和最大化为准则;其次,还要与用户的功率最优分配相结合,最后,可以进一步考虑用户QoS的比例公平性(采用Lagrange乘子法)。
Re50,51:对AI在5G资源分配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Re52:提出了增强学习方法在5G新框架中的网络切片技术方面的新应用。(*)
3.3 5G通用加速器
对于基带多模块问题不统一性,可以使用一个基于置信传播的、参数可配置的通用加速器实现整个基带功能。
但是,上述基带功能受其性能限制,一些场景下置信传播算法无法满足要求,因此采用AI的5G通用加速器,这种加速器有两种方法,可以将置信传播算法改进为一个性能更好的AI算法。
方法1:将置信传播算法改进为DNN算法
(1)将置信传播算法的因子图复制多次,按照原有连接方式连成一个深度神经网络,复制次数等于置信算法的迭代次数。
(2)对DNN进行训练。
R30:基于DNN的Polar码译码器;
R58:基于DNN的MIMO检测器。
方法2:将置信传播算法改为CNN算法
(1)将置信传播算法的因子图节点排列在图片上,其中每个像素代表一个节点,像素相邻表示对应节点在因子图中相连。
(2)利用CNN进行训练。R35:提出的BP-CNN信道译码器。
方法总结:二维脉动阵列架构
(1)神经网络带来的是系统的提升和硬件架构的统一。分析CNN的核心操作是卷积运算,分析DNN的核心运算是二维矩阵乘法运算。二维脉动阵列可以同时完成CNN和DNN的功能,从而实现基于AI的5G通用加速器。二维脉动阵列结构,如下图所示。参考Re:28。
(2)Re31,在有信道编码、信道、信道均衡器,及译码器组成的系统中,接收机的均衡器与译码器分别可以用CNN和DNN实现。
针对上述均衡器和译码器,有两种方法设计AI加速器:
①硬件消耗的优先设计;
②吞吐速率有限的设计。
3.4 物理层端到端的优化
(1)AI算法在物理层若干模块上的应用
Re36:基于神经网络的调制模式识别;
Re30:DNN极化码译码器;
Re35:基于DNN的MIMO检测算法
(2)AI算法在两个或多个物理层模块的联合优化
Re31:基于神经网络的信道均衡和信道译码的联合优化;
Re37、59:AI在物理层各模块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3)单个模块的优化并无法保证整个物理层端到端通信的整体优化[37]*
(4)联合优化问题*
Re59:将物理层通信看作是一个端到端的信号重构问题。并应用自编码器概念来表示物理层的通信过程,进行联合优化。
自编码器包含:编码、调制、信道均衡等物理层模块,被简单表示为发射端、信道、接收端。
①发射端和接收端表示为全连接的DNN;
②发射端连接一个归一化层来确保输出值符合物理约束;
③接收端连接一个softmax激活函数层;
④输出一个概率向量来决定接收到的信息;
⑤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信道用一个噪声层(Noise Layer)表示。
联合优化问题中的自编码器构建端到端通信模型的结构如下图8所示:
Re59:将自编码器模型推广到干扰信道的多用户模型上;
Re60:将自编码器优化方法推广到MIMO上,通过增加信道矩阵相关模块,形成如图9所示的MIMO自编码器通信模型。
转载:https://blog.csdn.net/qq_30507287/article/details/11541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