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道的博客

漫谈:一个工作两年半的程序员的人生感悟

362人阅读  评论(0)

前言

从2018年毕业之后,到今天2020年9月19日,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工作了两年零三个月了。先后入职了两家公司,在这两段工作经历中,能够感觉自己获得了极大的成长,这个成长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多的是学习到了一个职场人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软实力。

初出学校时的学生气

刚毕业那会,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我是一个初出学校的人,当时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长得还挺年轻的,哈哈哈哈。

可是,“像是一个学生”真的是对你的褒奖吗?其实不然,尽管这只是别人随口说说,可是“学生”这个词对于一个职场人而言,恰恰说明了这个人的专业性不足。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人刚毕业,没什么经验,还不能独当一面。”

 

其实大多数刚毕业的人,身上都带着一股学生气。和有着一两年工作经验的人,除了衣着打扮上的区别外,这种“学生气”更能体现两者的区别。

何为学生气?就是仍保持着学生的思维来思考与做事。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个学生遇到一个Bug之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询问老师,这是在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中被养成的习惯。作为学生,我们总是被鼓励着去问,老师也乐意解答。可是,在职场中,不是不能问,而是不能像学生一样去问。

 

什么叫“不能像学生一样去问”呢?

在我加过一些技术群里,经常看到里面有很多技术小白在提问,但是他们的提问往往得不到解答,或者说得到的都是相同水平的人的解答。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问题要么太笼统,要么太简单,要么就直接贴个报错上来问这个报错时怎么回事。这就叫不会问问题。

比如这样:

正确的提问应该是在自己经过思考,有了一定的见解,并排除了一些可能后,仍无法解决问题时,将自己的排错过程与猜想以及结果抛出来。

比如,我在之前的一份工作中遇到了一次openstack集群多个虚拟机文件系统损坏,如果是刚毕业的时候可能会这么问:“x哥,集群虚拟机好多机器都开不了机了,不知道什么情况,帮我看看呗。”

工作了一个月之后可能会这么问:“x哥,集群虚拟机开不了机了,报错好像是文件系统损坏了,怎么修复文件系统呀?”

工作了三个月之后可能会这么问:“x哥,集群虚拟机文件系统损坏了,修复文件系统之后能够开机了,可是关机之后又报出文件系统损坏,尝试过将这部分虚拟机备份快照,并从快照中重建虚拟机,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当能够独当一面时:“x哥,集群虚拟机文件系统损坏了,修复文件系统后尝试排错,查看集群运行日志,发现前阵子有一台主机由于网络波动脱离集群,但是没有宕机,经过对ceph和openstack的排查,发现不是存储的问题,而是部分虚拟机同时运行在了两个节点上,估计是在那台主机脱离集群之后,集群触发了热迁移,将原先运行在那台节点上的实例在其他节点上启动了,但是启动后,脱离集群的节点恢复正常,但是虚拟机实例没有被kill掉,导致一个虚拟机在两个节点上同时运行,同时读写磁盘,所以将文件系统写坏了。目前已经修改了热迁移触发的间隔时间,修改后可能会导致节点宕机后虚拟机的恢复时间边长。”

从一个人提问的问题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水准,过于低级的问题或者未经思考就提问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而且也未必有人愿意回答。所以,在向别人提问前,先做两件事:一、尝试自己解决。二、将问题描述清楚。

 

责任感与成长

在我刚工作的时候,常常因为一些事情没有解决完,而不吃午饭。最长的一次是一个人通宵一晚上,仍不耽误第二天上班。如此忙碌不仅仅是因为工作任务重,更多的原因是当时确实菜,一个问题要解决好久。

随着自己能力增长,现在已经不怎么需要加班了,但是每天仍然很忙碌,不仅仅是因为工作,而是为了自己。

现在每天晚上基本都会再学习两三个小时,有时是翻译一下一些框架的官方文档,有时是看一两本书(技术性或非技术性),有时是看看最新技术的应用,有时是刷一两道力扣题,通常上床睡觉的时候已经是12点了。

 

我一直认为,工作的过程,不应该仅仅是对公司的输出,也要有对自己的输入

 

在工作初期,往往没有工作经验,人的成长和对公司的产出是成正比的,此时做了什么,就学到了什么。可是大部分工作的内容往往是重复单调的,除了少部分工作外,其余的无论什么工作,只要找个靠谱的人教上半年左右,都可以胜任。在适应了工作之后,就很难再在工作中继续学到什么东西了。而随着工作能力提高,在工作上的压力会有所减少,对于如何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就是如何对自己负责。

都说程序员吃的是年轻饭,其实是吃学习能力的饭。在我毕业之初,很多公司的JD上写的只有hive、spark,要求再高点就加个Hbase,而现在hive已经不怎么用了,spark是基础,高点的要求也变成了Flink、ClickHouse、Kudu、Hudi、Impala等等。。。短短两年半,对于大数据开发的技术点要求多了这么多。所以如果想保持自己的职场竞争力,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由于程序员的两大职业特点:接触的人少,思维固化。没错,就是思维固化,一个对技术沉迷到极致的程序员,其思维必然固化,变得死板。他可能在编程上可以编出花来,贪心算法,DFS,分治法,回溯法,线性规划网络流。。。等等算法可能掌握的如火纯青。但是,让他说服一个不懂技术的人来使用他的产品时,你可以看到他在眉飞色舞地侃侃而谈,然后对面的表情可能是这样的:

所以,业余时间学习是必然的,但是也不能只学技术,一个优秀的好青年,必定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如何看待自己的价值

大多数程序员都有一种优越感。确实,大部分程序员朋友们也都有这个优越的资本:学历高、薪资高、能力高。

现在大部分公司的门槛都是本科学历,目前全中国本科学历的人大概在5%左右,尽管现在每年都在扩招。也就是说,大部分程序员朋友们在学历上已经打败了全国95%的人了。

今年年初,某人说全中国还有至少六亿的人月薪在1000元左右,2019年上海的平均薪资是9580,而大部分程序员的薪资都是过万的,也就是说,程序员的薪资至少在上海能够在平均数以上。

作为业务部门与服务器之间的翻译官,程序员在工作中能够实现业务部门提出的种种需求,还要好言好语(不要BUG)地将这些需求说给机器听,至少在这方面的能力不能说低。

可是,这三高真的是程序员优越感的本质吗?

非也。

就拿大数据这门技术来说,数据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但是数据的价值是通过赋能业务体现的。比如,长久以来,很多企业的重大决策都是基于领导的经验和直觉做出的,而有了大数据技术之后,领导者可以通过数据进行理性客观地决策;又比如,通过对手机到的每个客户的数据挖掘出他们的喜好和诉求,将对消费者的触达从过去的“大水漫灌”到以“千人千面”为代表的精准营销。这些都属于数据的价值,而非大数据开发工程师的价值。作为一个大数据开发,是SQL难学?还是框架难以理解?都不是。那为什么大数据开发的工资要高于其他开发?是因为数据的价值高于其他开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

所以,作为一个程序员,我们的价值是体现在能为业务带来多大帮助,而不是技术本身。轻业务而重技术的程序员是走不远,走不高的。

 

如何看待35岁危机

正如之前所说,程序员是一个吃学习能力的职业,而随着年龄的上升,学习能力也会下降,业内盛传的三十五岁危机也不是空穴来风。

其实我也只是刚毕业两年多的小毛孩子,对于三十五岁危机,其实没有多大话语权,因为暂时还不能切身领悟到。

可是在我身边的架构师、项目经理、技术总监们,没有一个是三十岁以下的;三十五岁左右的开发工程师也见过,薪资也可观;但是也确实有些公司在招人的时候明确表示要求年龄在三十岁以下,且能够接收长时间加班。

所以对于三十五岁危机,我不发表太多意见,只能说提前打算,未雨绸缪吧。在三十五岁之前多学习技术知识,过几年转岗架构师或其他技术性管理岗位;要么扎根某一行业,学习业务知识,结合技术,在这个行业做一个技术应用专家;要么回老家拿着这几年的积蓄创业搏一搏。

如何与PM相处

在两年工作中,遇见过三个PM:

第一个是刚毕业时的领导,不懂技术,但是对于项目管控了如指掌,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先放手去做,如果在dead line前几天觉得完成不了再跟我说,我来安排。”但是一般我都能够完成。对于这样的PM,基本能够工作地很顺利。

第二个和第三个是在现在公司里的,准确来说是一个架构A,和一个项目经理B。两人性格和风格完全不同。

A做事不紧不慢,一个预计三个月周期的项目,可能他会到最后半个月的时候才安排任务。和这种PM合作,必须自己管控好项目的进度,不然项目极有可能无法按时完成。

B做事相对A来说就显得很急躁了,比如她提一个需求,你预估三天完成,她会催一催你,让你两天完成;你预估明天完成,她就会让你今天下班前做完。对于这种喜欢讨价还价的PM,必须在预估时间时尽量宽松一点,比如你认为三天能完成的任务,就预估五天,反正都会被压缩周期,最后还是三天完成。当然,这不是在划水,恰恰相反,这是对项目负责,一个被无故压缩周期完成的开发,要是出了BUG,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解决,从效率上来说,就得不偿失了。

总的来说,PM的风格各不相同,但是PM不是敌人,而是和程序员一起完成项目的伙伴,与PM相处时,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如果对于确实无法相处的PM,也不要撕破脸皮,重要的是完成项目,有时耍耍心眼也是必须的。


转载:https://blog.csdn.net/x950913/article/details/108687174
查看评论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