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整体管理
1.项目计划编制工作流程:(论文)
- 明确目标
- 成立初步的项目团队
- 工作准备与信息收集
- 编写计划——原则【各干系人的参与、逐步精确】
- 评审与批准项目计划
- 获得批准后的项目计划就是项目的基准计划
2.
(1)项目有不可压缩的最短工期;项目计划编制的项目周期太长也不现实
(2)项目进度和成本的关系:
- 成本以及时间调度限制
(3)项目进度和质量的关系
3.软件项目失控的常见原因:
- 需求不明确;
- 不充分的计划、过于乐观的评估:①工作责任范围不明确,WBS与项目组织结构不明确或者不对应;②每个开发阶段的提交结果定义不明确;③开发计划没有指定里程碑或检查点;④开发计划没有规定进度管理方法和职责,导致进度混乱;
- 采用新技术或关心创新导致的过度费用和风险
- 管理方法缺乏
- 性能问题
- 团队组合,人际因素
TIP
1.项目管理计划的渐进明细——【滚动波浪策划】:计划的编制是一个反复和持续的过程
2.组织过程资产:
- 各种规章制度、指导方针、规范标准、操作程序、工作流程、行为准则、工具方法等
- 项目组织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文档(资料库、模板、表格、清单等)
- 留下的历史信息
3.事业环境因素:项目团队不能控制的,将会造成影响限制等条件
- 基础设施
- 政府或行业标准、市场条件
- 数据库等、现有的人力资源、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 组织或公司的文化组成与结构
4.项目章程:
- 关注的是【建设方的商业需求、项目立项的理由与背景、对客户需求的现有理解和满足这些需求的新产品、服务、成果等】
作用
- 正式宣布项目的存在,对项目的开始实施赋予合法地位
- 确保项目成果实现目标;(粗略规定项目的范围)
- 正式任命项目经理,授权
5.项目工作说明书
6.项目目标
- 必须是量化的
- 可以一个,可多个
- 具体的,可实现的
7.项目管理计划
- 记录了计划过程组的各个计划子过程的全部成果
- 项目管理团队选择的各个项目管理过程;实施水平;所执行的方法
- 监控变更的方式
- 项目干系人间的沟通技术
- 选定项目生命周期和多阶段项目阶段
8.投资回报率ROI
ROI=【税前回报率/投资总额】*100%
9.区分
工作绩效数据——Data
工作绩效信息——可以是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
工作绩效报告——正式的报告
II范围管理
1.项目范围管理:为了能够交付产品,项目所必须做的工作
渐进明细(项目范围在项目的早期被描述出来随项目进展更加详细)
【产生项目管理计划的基础】
- 明确项目边界
- 对项目执行工作进行监控
- 防止项目范围发生蔓延
2.产品范围:项目范围的基础;
产品范围定义是【产品要求的描述】
产品范围描述——项目范围说明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品范围变更后,首先影响的是项目范围。
3.项目范围基准:
- 经过批准的范围说明书、WBS、WBS词典
- 可用来判断项目
4.范围管理各过程
5.收集需求的技术
(1)需求跟踪矩阵:体现需求与后续工作成果之间的对应关系;无法用于防止变更
- 从产品需求到最终产品的一个双向跟踪,用来追溯和回溯;
- 可体现测试策略和测试场景的跟踪结果
(当有独立的设计元素时,说明产品需求发生问题;需求规格说明书有误)
(2)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的各项活动,不需要展现产品;展示系统是——范围确认的任务
(3)需求开发的四个过程:
- 需求获取——用户需求说明书;获取用户需求并分析和修正;先获取【总体需求-产品需求】
- 需求分析——对各种需求进行分析并抽象描述;建立可指导系统的概念模型(对需求的抽象描述)
- 需求定义——定义准确的产品需求;需求规格说明书
- 需求验证——开发方和用户共同对需求文档评审,达成共识后的书面承诺;具有商业合同效果
(4)需求验证中有评审活动;需求验证完毕后,确立需求基线。
(5)【做好需求回溯】可确保需求不在开发过程中“丢失”的措施。
(6)需求基线:包括用户需求说明、需求规格说明书等内容
(7)需求管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维持需求一致性和精确性的所有活动
从测试用例和测试报告可知追踪到用户原始需求的过程是反向追踪
6.双向跟踪
- 正向跟踪:
检查需求文件中的每个需求是否都能在后继工作产品中找到对应点
- 反向跟踪:检查文档、构建、测试等工作成果能否在需求文件中找到出处
箭头——表示需求跟踪能力联系链;
7.里程碑——标志着某个可交付成果或者阶段的正式完成。
重要的检查点是里程碑、重要的里程碑式基线
8.工作包
- 位于WBS每条分支最底层的可交付成果或项目工作组成部分;
- 大小需要遵循8/80原则
9.控制账户——管理控制点;(一个工作包只属于一个控制账户)
10.WBS
(1)创建WBS过程
- 识别和分析可交付成果及相关工作
- 确定WBS的结构和编排方法
- 自上而下逐层细化分解
- 为WBS组件制定和分配标志编码
- 核实可交付成果分解的程度是否恰当
(2)进行WBS分解,方式:
- 将项目生命周期的各阶段作为分解的第1层;可交付物为第二层
- 重要的可交付物——第1层
- 子项目——第1层
- 工作包的工作量一般是一个人能在8-80小时内完成的
(3)WBS不是某个项目团队成员的责任,应由全体项目团队成员、用户、项目干系人共同完成和一致确认。
(4)WBS表示形式:
- 分级的树型结构(组织结构图式)——用于中小型项目;层次清晰,不易修改
- 表格形式(列表式)——用于大型项目;直观性差,但可反映项目所有的工作要素
(5)WBS特点
- 可交付成果;组织并定义了整个项目范围
- WBS分解的越细,对工作计划、管理和控制能力就越强;但大量的分解工作会导致生产效率降低,效率低
- 底层应支持计划和控制;(是项目管理计划和项目范围间的桥梁)
- WBS中的元素必须有人负责,且只有一个人负责(多人参与,一人负责)
- 每个WBS元素应只从属于一个目层次的WBS元素,避免交叉从属。
- WBS的指导,控制在4-6层
- 包括项目管理工作,及分包出去的工作
- WBS编制由项目干系人参与,需要项目团队成员的参与
- WBS非一成不变;完成后也可能需要改
- WBS和WBS字典构成了项目范围基线
(6)WBS输出:
- WBS和WBS字典;范围基线;更新的项目管理计划;变更申请
(7)凡是没出现【在经项目干系人认可后的WBS中的工作】,都不属于项目范围。
子项目不可以是工作包,应该对子项目继续进行分解。
(8)
- WBS字典——(工作概述、账户编码、资源需求)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工具;描述和定义WBS元素中的工作文档
- 控制账户——在规划包以下,工作包以上,便于管理监控设置的控制点
- 账目编码——用于唯一确定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每一个单元的编码系统。(成本和资源被分到这层)
- 活动基线——开发软件文档或源码活动的一个稳定版本,进一步开发的基础
11.确认范围
- 工具与技术:【检查和群体决策技术】
- 是项目干系人(发起人、客户等)正式接受已完成的项目范围的过程
- 贯穿项目的始终;从WBS确认到项目验收时范围的检验;
- 比较
【确认范围】与【质量控制】的不同:
类别 目的 进行状态 验收 确认范围 可交付成果获得客户
或发起人的接受
接受问题
在阶段末尾进行 由外部干系人对项目对交付成果检查验收 质量控制 可交付成果的正确性,
并符合其质量标准
核实
在确认范围前进行
或同时进行
由执行组织的相应质量部门实施
【确认范围】与【项目收尾】的不同:
类别 进行状态 重点 确认范围 在阶段末进行 核实与接受可交付成果
强调验收可交付成果
项目收尾 在阶段末进行 结束项目所要做的流程性工作
强调验收产品
12.范围变更
(1)范围变更时对达成一致的、WBS定义的项目范围的修改
范围变更是整体范围变更控制的一个结果。
范围变更控制必须和其他控制过程综合在一起
(2)造成范围变更的原因:
- 政府政策问题、项目范围的计划编制粗略导致;市场上新技术新方案的出现;
- 项目执行组织本身发生变化
- 客户对项目、产品或服务的要求发生变化
(3)项目范围变更由“项目范围控制过程”来处理;变更后要及时通知项目干系人
(4)提出变更、评估变更、变更决策、变更实施、变更验证、沟通存档
(6)范围变更控制:
变更控制方法——定义项目范围变更的流程。包括必要的书面文件(变更申请单)、跟踪系统和授权变更的批准等级。
(5)范围变更控制的主要工作:
- 影响导致范围变更的因素,并尽量使这些因素向有利的方面发展
- 判断范围变更是否已经发生
- 范围变更发生时管理实际的变更,确保所有被请求的变更按照项目整体变更控制过程处理
13.项目定义过程——详细描述项目和产品的过程,并把结果写进详细的项目范围说明书中,作为将来项目决策的基准。
转载:https://blog.csdn.net/WY_star1/article/details/105536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