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_互联网的博客

做“是非题”的正确姿势

294人阅读  评论(0)

这里是Z哥的个人公众号

每周五11:45 按时送达

有时也会有感而发,来加个餐~

我的第「107」篇原创敬上

大家好,我是Z哥。

这两天中国男篮的事,让我有感而发。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到,我们身边总有类似下面这样的事情在发生。

  • 英雄一旦没落,就是罪人。

前几天喷完周琦之后,这两天李楠开始被喷了。其实李楠在作为球员的时候,也可以称得上是英雄,是中国男篮获得佳绩不可或缺的人物。

1996~2008期间,中国男篮多次进入世界八强的名次,李楠都有在场。

另一个更具争议的人物是刘翔,生涯早期为中国田径的“径”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他伤病的原因,在几次关键赛中退赛了,遭来了一片骂声,在大量的舆论中也直接从“英雄”变成了“罪人”。

翻看最新的一些舆论,说“英雄”的一部分人主要就是在说,刘翔的成绩所作出的贡献,说“罪人”的那部分人,主要就是抱怨刘翔不但让人们所寄予的厚望未能实现,还输的非常“难看”。

在这些“粉”和“黑”们看来,只要你的言语中有一点不与他们站在一边的言论,你就是对立的,上来就是一顿“喷”。

这些各自选边站队的现象背后其实是我们的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的体现。类似的情况还有:

  • 到底是选择短期利益好还是长期利益好?

选短期利益的人说,赚到才是自己的,不要好高骛远,到时候竹篮打水一场空;选择长期利益的人说,不要短视,免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些至少还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在里面。更加夸张的是下面这样的情况。

  • 郎咸平一次在某大学演讲中说,我们的企业不要追求做大做强,有位听讲的学生就问他:“难道要做小做弱吗?”

  • PHP是最好的语言,其它的都是垃圾。(没有针对PHPer的意思,只是这个段子比较广为人知哈)

可以看到,在一部分人的世界里,很多事只有A和B两个选择,非黑即白

自由与保守、员工与管理者、孩子与家长、农村与城市、买家与卖家、屌丝与高富帅等等。

Z哥认为产生这个结果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的。

首先,从人性出发来看,人都不喜欢那些「不确定」的事物,所以总想得到一个「结论」才肯罢休。

然后,对于那些不认同这个结论的人来说。站在这个结论的对立面,是成本最低、最容易做的事情

因为在原本一片漆黑的世界中,有了一个参照物,那么这个参照物往西,你只要往东就好了,不用考虑其它的。

然而,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而且看上去都对。所以,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谁都说不服不了谁,不欢而散。

最近,在一个群里就看到了一轮有意思的对话,很好的呈现了这个现象。

一个是觉得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比较好,一个是觉得工具使用起来更简单比较好。

其实你会发现他们俩讲的都有道理,任何一方的观点都可以单独作为指导方针去推行。

假如你恰巧是其中的一方,你会怎么考虑和处理这件事呢?

小心掉入思维“陷阱”

如果你平时没意识到此类现象的存在,就会不自觉地陷入一个“陷阱”、一个“黑洞”,无法自拔。

这个“黑洞”就是,什么是这个问题更准确的结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的观点不能输,一定争出个高下,不是你输就是我赢。

这个现象有一个专业的词来解释,「二元对立思维」。

二元对立是批判理论上的一对相反的理论。 

二元对立最经典的例子,是理性(rational)与感性(emotional)的二分;而在西方哲学中,理性一向比感性获得更高的评价。

另一个例子,是存在(presence)与缺少(absence)的二分;同样地,前者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远高于后者。

这些“高等理念”的相似性,例如前述的理性、存在,和很多其他的如男性(与女性对立)、说话能力(speech)(与写作能力(writing)对立),被视为一种称为逻辑中心主义的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

维基百科

比如,那些经常被讨论的:

  • 你喜欢顾家的还是顾事业的对象?

  • 选大学的专业该不该该听父母的?听or不听?

为什么会陷入「二元对立」?

产生二元对立,有理性的原因,也有感性的原因。

站在理性的角度来看,下面两个原因对「二元对立」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一个原因,因果论

人们天然喜欢将事物归纳到因果关系中,以此来解释一个事物。这也是推动我们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因为出于本能,我们不喜欢那些无法解释的东西,总想得到一个结论表示自己战胜了它。

  • 因为这样,所以这样

  • 因为不是这样,所以这样不对

当你还是个小孩的时候,不小心碰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电灯突然亮起。这个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再摁几次,为的就是搞清楚是不是“因为我摁了开关,所以电灯会亮起”。

你看,这个本能在我们小时候就已经显露出来了。

第二个原因,信息不对称。你看到的信息是A和B,自然就会推导出X的结论。别人看到的信息是A和C,推导的自然是Y的结论。就像下面这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不过,这两点起到的作用都没有「感性」那么大。“情绪”、“信念”之类的「感性」原因更具压倒性的作用。

比如,有人会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有人不信;或者我的“情绪上头”了,不自然的会给对方“加戏”,做一些假设。

这些感性的东西会干扰到你的理性推理过程。就像下图这样,你的推理中有一部分是靠这些主观的信念产生的假设来支撑的。

经济学家奥曼有个著名的定理,如果两个人都是诚实和理性的,都追求真理为目的,那么不管他们的起始分歧有多大,他们的争论一定会在有限步骤内结束,不会不欢而散。

奥曼的这个定理,可以这样理解,假如我们的基础假设是一致的,那么我们的分歧一定是来自信息和逻辑,而这个是可以经过理性的推理来达成共识的,所以争论必定在有限步内结束。

这个定理的反面可以说,基础假设不一致的两个人,不管多么睿智,都不可能达成共识,最好的结果就是各自保留意见。

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专家、教授永远站在对方的对立面,而他们的知识面、逻辑能力其实差别不大,不应该产生如此悬殊的立场。

如果你长期没认识到这个问题,可能在不知不觉之中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一个“杠精”。被贴上这个标签,总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

如何避免陷入「二元对立」

要避免陷入「二元对立」最重要的关键是:多向前追问、多问自己几个why?

比如,先就目的达成共识,再讨论选择的事情。

因为目的起到的是指引方向的作用,不至于让我们在没多大意义的地方浪费时间。

像之前我截图的对话中的场景,一个软件工具到底是灵活好?还是简单好?

如果现在的目的是快速上手,很明显是后者好。如果现在是为了支持多元化的场景,自然是前者好。

另外,如果事情比较复杂,还可以就主次、优先级先达成共识。

此举让目的更加清晰、明确,让复杂的事情更简化。其实就是增加权重,自然就能大幅减少僵持不下的情况。

  • “你是要嫁给帅哥还是暖男”?先搞清楚“生活重要还是有面子重要?”

  • “我到底是该选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是该选好就业的专业?”先搞清楚“兴趣重要还是赚钱重要?

  • “你是要成功的事业还是幸福的家庭?”先搞清楚“社会认同重要还是家庭满足感重要?

那么,在确定好一个共同认可的方向之后,具体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互撕”呢?

01 跳出二元,寻找第三选择

这点本质上就是寻求一个“共赢”,带着这样的思路去寻找二元之外的第三选择。

知名书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科维(Stephen R.Covey),他还写过一本知名度相对弱一些的《第3选择》。

该书主要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他认为:

大多数冲突都是两方面的。第1选择是“我的方法”,第2选择是“你的方法”,通过协同,我们可以得到第3选择我们的方法”,一种视角史高、更好地解决冲突的方法。

《第3选择》

要做到这点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调整心态,放下自己的偏见,以一个“上帝视角”去看待这件事。

02 兼顾两者

“小孩才谈选择,成年人都要。”这句玩笑话其实也可以用于对待二元对立的问上来。

比如,很多人在纠结,

  • 继续给老板打工吧,每天做着重复的事情,得不到成长。

  • 给自己打工吧,会不会沦落到“喝西北风”?

其实你真的去看看这些在纠结的人,往往是在机械式的应付工作,以“完成”为目的,而不是“做好”。有时偷一些懒,还会偷着乐一会。

甚至,还有很多“摸鱼时间”在白白浪费。中午聚在一起打打游戏、刷刷抖音……

其实自我成长和打工挣钱是可以两者兼顾的。比如,

  • 多思考一下手头的事情能不能用新的方式做的更好?能力的增强,是你的自己的,不是公司的。

  • 或者有没有更有挑战的事情自己去争取来做,把简单的都留给别人,让自己更加的「不可替代」。

让一份时间的投入,产生两份的价值,是完全可以的。

03 中庸之道

前面两个方法都是在往「收益最大化」的方向在考虑,但是有时候的确无法都兼顾到。怎么办呢?

那就尽量去往「损失最小化」的方向去考虑。舍弃哪些好点?是我退4步,你退6步好?还是我退6步,你退4步更好?

像互联网时代开始盛行的MVP(最小可用产品)开发模式也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庸之道”。

让我们不至于在开发一个大版本耗费太多的时间,太高的成本,和担心这个产品是不是能被市场接受之间纠结。

以上的三个方法,不存在哪个方法可以一刀切,所以遇到实际问题,还得从中选择最适合的一个。

总结

好了,总结一下。

这篇主要讲述了一个日常工作生活中特别常见的问题——「二元对立」。

Z哥帮你分析了一下它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方式。

在思路上,要先确定共识和优先级。

然后在方式上,可以在以下三种中选择其一:

  • 跳出二元,寻找第三选择

  • 兼顾两者

  • 中庸之道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生活中充满着冲突、矛盾,让自己保持清醒很重要。

推荐阅读:

原创不易,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就「在看」或者「分享」一下吧。鼓励我的创作 :)

如果有希望我写一下什么主题的话,欢迎在后台给我留言哦~

如果你有关于软件架构、分布式系统、产品、运营的困惑

可以试试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https://blog.csdn.net/huorongbj/article/details/100589079
查看评论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