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_互联网的博客

电子电路:高频晶体管电路

320人阅读  评论(0)

1. 高频信号的混合π模型

之前,我们建立的等效电路只能在低频情况下使用,现在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合高频的模型

对于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我们有许多元件可以添加,本文只会讨论其中一部分,但是记住,很多其它元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高频环境下

绝大多数制造商都会提供他们的晶体管的计算机模型,这样我们在使用PSpice之类的软件时就可以直接调用他们

1.1 反馈电阻

由于晶体管内部的泄漏电流,在晶体管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会有一个反馈电阻 r μ r_\mu

这个电阻通常非常大,在兆欧级别,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

图中箭头指向的就是晶体管内部的漏电流

1.2 基极-射电极电容

这一元件 C π C_\pi 代表的是正向偏置的基极-发射极结,它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

  1. 扩散电容(diffusion capacitance) C d i f f C_{diff}
  2. 空间电荷区电容(space charge region capacitance) C d e p C_{dep}

图像如下所示:

每当基极-射电极结电压发生变化时,通过基极区域的移动电荷密度就会改变,因此扩散电容通常占主导地位, C π C_\pi 则和基极电荷,基极-射电极电压 Δ Q B / Δ V B E \Delta Q_B/\Delta V_{BE} 成比例关系

注意,由于 C π C_\pi 主要通过电阻 r b r_b 进行充放电,所以 r b r_b 在高频下变得非常重要,为了高频环境设计的晶体管通常会为了将 r b r_b 削减到最小而采取特殊处理

图中蓝色圆圈内是晶体管的基极电荷 Q B Q_B ,当他们穿过基极区域时会产生电流 I c I_c ,假设平均穿越时间为 τ B \tau_B ,电流 I c = Q B / τ B I_c=Q_B/\tau_B

根据 C d i f f = d Q B d V B E C_{diff}=\frac{dQ_B}{dV_{BE}} 以及 I c = Q B τ B I_c=\frac{Q_B}{\tau_B} ,可以得出:
C d i f f = d I c d V B E τ B = g m τ B C_{diff}=\frac{dI_c}{dV_{BE}}\tau_B=g_m\tau_B
记住室温下 g m = 40 I c g_m=40I_c ,所以集电极电流的增大 I c I_c 会明显提升扩散电容,这对于晶体管在高频环境下的表现有很大的影响

1.3 基极-集电极电容

这一元件 C μ C_\mu 代表反向偏置的基极-集电极结的电容

这个电容非常小,但我们并不能总是忽视它,这是因为“密勒效应”的存在,我们等下会作出更详细的解释

1.4 小结

这里是一张列出等效元件及他们物理定义的表,里面有些只在高频环境下才需要考虑

2. 密勒效应与密勒定理

2.1 密勒效应

密勒效应是一个在高电压增益放大器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下图是一个逆变放大器,它的两端接入了一个阻抗Z

通常情况下,Z的电流应该等于表面上分配给它的电压除以它的阻抗,也就是 i Z = v i / Z i_Z=v_i/Z
然而实际上,通过它的电流为 i Z = v i ( A V v i ) Z = v i ( 1 + A V ) Z i_Z=\frac{v_i-(-A_Vv_i)}{Z}=\frac{v_i(1+A_V)}{Z}
如果 A V -A_V 很大,那么通过Z的电流就会比它本应有的电流要大得多,这也会放大Z的阻抗效应,使得Z的阻值看起来比实际上要小得多

2.2 密勒定理

刚才得密勒效应说明,如果一个阻抗横跨放大器,我们对它得分析就很可能不准确,那么有没有办法把它转化成不横跨放大器的阻抗呢?

密勒定理告诉我们,可以将刚才的阻抗Z转换为两个等效阻抗Z1, Z2,他们分别处于放大器的输入和输出位置,如图所示:

这样一来,电路的输出部分和输入部分就被隔离了,对我们作电路分析有很大帮助

知道这个定理之后,我们需要确定Z的两个等效阻抗的值,计算的思路是让通过等效阻抗的电流与通过原本阻抗的相同,具体步骤这里不详写,以Z1作为输入端阻抗,Z2作为输出端阻抗,结果如下
Z 1 = Z ( 1 1 A V ) Z_1=Z(\frac{1}{1-A_V})
Z 2 = Z ( A V 1 A V ) Z_2=-Z(\frac{A_V}{1-A_V})
注意,对于非逆变单位增益放大器(即理想缓冲区), A V = + 1 A_V=+1 ,两个阻抗都为无穷大

在之后的应用中,我们将通过密勒定理简化高频晶体管等效电路

2.3 双极型晶体管的高频模型

之前我们建立了高频环境下的晶体管等效电路,其中有两个元件 C μ , r μ C_\mu, r_\mu 连接着输入和输出, r μ r_\mu 通常可以忽略,但密勒效应让我们无法忽视 C μ C_\mu ,为此,我们在进一步建立等效电路时需要应用密勒定理来处理 C μ C_\mu ,将其分解为两个电阻,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如果是一个高增益的逆变放大器, C 1 C_1 的值将比 C μ C_\mu 大得多,而 C 2 C_2 则与 C μ C_\mu 的值基本相同,同时,由于增益 A V A_V 对两个电容的影响很大,晶体管将会很大程度上依赖所在电路的频率特性

3. 特征频率

因为电路中有很多电容,电感这类特性随频率变化的元件,信号频率将直接影响电路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频率响应指的就是正弦信号下不同频率与输出的对应关系。为了能够更好的表达这种关系,我们引入了截止频率 f β f_\beta 和特征频率 f T f_T ,截止频率是电流增益 β \beta 开始大幅下降时的频率,特征频率是 β \beta 降为1时的频率

3.1 特征频率的测量

因为 C 1 , C 2 C_1, C_2 的值与增益有关,所以对电路高频性能的测量必须在确定的电压增益下进行,方便起见,我们将采用电压增益为零的情况,并测出此时的电流增益。使电压增益为零很简单,只要用一个大电容横跨射电极与集电极来将其短路,使得输出信号接地就可以了

测量时用的等效电路如图所示:

可以看到,因为输出被短路,所有集电极的元件都被消灭了,只有电流源苟全性命
同时,由于 A V = 0 A_V=0 ,根据之前的公式,输入端的 C 1 C_1 将与 C μ C_\mu 相等

接着,我们可以将其简化为一个RC电路,如下图所示:

已知电流增益 A i A_i ,我们可以计算频率 f β f_\beta ,计算过程如下:


最后得出截止频率 f β f_\beta为

因为 f β f_\beta 依赖的是电路的电流增益,所以它并不会被 R s , r b R_s, r_b 的值影响

3.2 测量电流增益的频率响应

幅频特性:

注意,放大系数 β \beta 开始下降的频率小于截止频率,我们认为 f β f_\beta 是系数开始大幅下降时的频率,而非开始下降的频率

相频特性:

其相位为:

3.3 特征频率的定义

特征频率 f T f_T 指的是无载电路中电流增益为1时的频率,与 f β f_\beta 关系如下:

3.4 特征频率可能的最大值

假设一个晶体管的空间电荷区电容 C d e p C_{dep} 相对于积极扩散电容 C d i f f C_{diff} 较小,忽略 C d e p C_{dep} ,同时忽视 C μ C_\mu ???

根据3.3中的公式我们可以得到:

在1.2中,我们得到了 C d i f f C_{diff} 的表达式
C d i f f = d I c d V B E τ B = g m τ B C_{diff}=\frac{dI_c}{dV_{BE}}\tau_B=g_m\tau_B
因此,特征频率 f T f_T 可以表达为:

可以看出,特征频率仅与电荷穿越基极的时间(更准确地说,是电荷穿过晶体管的总时间) τ B \tau_B 相关,所以为了得到高频晶体管,需要将基极宽度做小

一般来说,电路的最大带宽不可以超过 f T 10 \frac{f_T}{10}

4. CE的频率特性

4.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电压增益的频率特性

我们现在来看标准共发射极放大器的电压增益
先把传统的电路元件都放上,构建出高频等效电路,如下图:

C 1 , C 2 C_1, C_2 是密勒定理的产物, C S C_S 是杂散电容,也被称为寄生电容,是电感,电阻等元件表现出电容特性的产物,这个东西在低频情况下表现不明显,但在高频时就不能忽略了

得到等效电路后,我们合并元件,对其简化,得到:

将电路看成输入和输出两部分,输入频率为 f 1 f_1 ,输出频率为 f 2 f_2
我们根据对CE放大电路的预期,认为输入频率的表达式为:

其中


A V = v o v π A_V'=\frac{v_o}{v_\pi}

认为输出频率的表达式为:

其中:

因为 f 1 f_1 中乘入了 A V A_V 且通常 C π > C S C_\pi>C_S ,可以得出 f 1 < < f 2 f_1<<f_2 ,这里的 f 1 , f 2 f_1, f_2 实际上可以当作两个独立的截止频率,电压增益会被这两个频率同时限制,因为 f 1 f_1 远小于 f 2 f_2 ,所以我们只需要考虑更严格的限制,也就是只考虑 f 1 f_1 就可以了

注意,在任何问题中,都要注意对比得出的 f 1 , f 2 f_1, f_2 的值来确定 f 2 f_2 可以被忽略

忽略 f 2 f_2 后,电压增益就可以表达成:

其中 f 1 f_1 是电压增益带宽,其表达式为:

4.2 共发射极放大器的频率响应

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

其相位为:

由于密勒效应,电路里会有两个截止频率,由于 f 1 < < f 2 f_1<<f_2 ,CE的高频表现通常是由 f 1 f_1 决定的,这使得CE的带宽出现了不可忽视的缩减,现在,我们来看看那些能够避免或削弱密勒效应,从而大幅提升带宽的电路

5. CB的频率特性

5.1 共基极放大电路电压增益的频率特性

共基极放大电路中,基极接地,输入与发射极相连,输出与基极和集电极相连,电路图如下:

之前我们在晶体管配置中提到过CB的等效电路,但在高频情况下,需要额外加上电容 C π , C μ , C s C_\pi, C_\mu, C_s ,等效电路图如下:

其中 C μ C_\mu 并不像CE等效电路中那样横跨输入和输出,因此,CB电路不会受到密勒效应的迫害

同样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计算了CB等效电路的输入电阻为 r e r_e ,它比 r π r_\pi 要小得多,因此CB的输入时间常量也要比CE放大器小得多???

现在,为了像CE中一样找到截止频率 f 1 , f 2 f_1, f_2 ,我们需要先化简等效电路,结果如下:


注意这里我们使用的三极管发射极等效电阻并非 r π r_\pi ,而是 r e r_e
经过计算后,我们得到 f 1 , f 2 f_1, f_2 表达式如下:

由于没有了密勒效应的存在, f 1 , f 2 f_1, f_2 差别不大,这意味着只要 C S C_S 很小,同样参数下的CB放大器的带宽要比CE放大器高出很多

5.2 其它有趣的高频电路

5.2.1 长尾式拆分放大电路

这一电路是两级直流耦合放大电路,由CC后面接入CB组成

因为CC的集电极与GND直接相连,所以CC免疫密勒效应,在高频环境下表现出色

这里CC作为CB的低阻抗源,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它的任务,使得电路整体都拥有很好的高频表现

5.2.3 共源共栅放大器

这种配置是CE与CB的组合,由CB作为CE的集电极负载,CE将CB的输入电阻 r e r_e 当作它的有效负载,使得CE的电压增益等于-1

在这里,CB不受到密勒效应影响,所以可以在高频环境下提供优良的电压增益,整个电路的电流增益由CE提供,电压增益由CB提供,总增益为:


转载: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123999/article/details/102465583
查看评论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