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_互联网的博客

Python 实现冒泡排序

272人阅读  评论(0)

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经典的排序算法,基本上我们学习任何语言都会接触到冒泡排序。
它的算法思想是,重复地遍历要排序的列表,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遍历列表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列表已经排序完成。
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大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故名。
比如我们有下面这样一个列表:

li = [10,8,4,7,5]

每次遍历列表每个元素,然后比较前后两个元素的大小,如果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就交换位置,否则什么都不做。

内层循环:

下面是第一次遍历后的效果,我们将列表竖起来,可以看到最大值(10)像一条小鱼吐的一个泡泡逐渐冒到了水面:

这样我们可以确定一个程序上的循环:

for j in range(len(li)-1):      # 列表中一个5个数,比较为两两比较,因此实际次数为4次
    if li[j] > li[j + 1]:       # 判断前面的数是否大于后面的数
        li[j], li[j + 1] = li[j + 1], li[j]   #大于则交换位置

语句解释:
len(li) - 1:len(li) 获取列表li中的元素个数;这里我们只进行一次循环的情况,循环的次数为元素的个数 -1;
li[j] > li[j + 1]:就是比较大小啦;
li[j], li[j + 1] = li[j + 1], li[j]:Python 中的多元赋值,也是一种很方便的交换变量值的方式,省去了中间变量。

li[j], li[j + 1] = li[j + 1], li[j] 

等价于

temp = li[j]
li[j] = li[j+1]
li[j+1]=temp

第一轮比较已经确定最大值 10,因此后面的比较 10 不需要参与;

第二轮比较就是 len(li) -1-1,本来比较就是 len(li) -1,已经有一个值不用参与了,则需要再减去 1,第二轮确定次大值 8;
第三轮时 10,8 已经确定,因此比较的次数就变成了 len(li) -1-2;
以此类推,比较的次数实际是在以递减的方式减少;
因此可以确定内层循环的最终写法:

for j in range(len(li)-1-i):      # i为一个递增的数,减去递增,就是递减嘛

每一轮循环就是将一个尚未排序的最大值进行了一次冒泡。

外层循环:

内层循环已确定,外层循环就简单了。
每次冒泡确定一个最大值,那么 n 个数比较,只需要进行 n-1 次冒泡就行了。

for i in range(len(li)-1):      # n-1次冒泡

最终结果:

li = [10,8,4,7,5]
for i in range(len(li)-1):
    for j in range(len(li)-1-i):      
        if li[j] > li[j + 1]:      
            li[j], li[j + 1] = li[j + 1], li[j]
print(li)         

转载:https://blog.csdn.net/minzhung/article/details/102459192
查看评论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