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035字,预计学习时长6分钟
2018年5月14日发布的eNeuro中, UCLA的研究者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文章讲述了如何通过提取RNA将海螺记忆移植到另一海螺中。
文章传送门:http://www.eneuro.org/content/early/2018/05/14/ENEURO.0038-18.2018
硅谷创业公司Nectome称,未来将研发出一种可完全复制人脑生理结构的技术并实现人脑及其记忆的再造。
类似的公司还有埃隆·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该公司并不旨在“复制”或“再造”人类思想,而是专注于逻辑性的未来步骤:可提升人类能力的人脑与计算机交互界面。
尽管大众对人脑结构与人脑对人体的控制有一定认识,但实际上对人类“自我”的构成知之甚少。意识的本质与起源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兼涉科学与哲学两个领域。人们甚至对于意识的基础——记忆也不甚了解。
意识意味着什么?
意识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谜团。2005年,一组科学家发表过一篇文章,认为人类应对意识有统一的定义。
文章传送门: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5766894&dopt=Citation
文章总结出了意识的17个特征:
1. 通过扫描有意识个体的脑电图,科学家发现大脑活动是不规律的,每秒有20至70次振动。
2. 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需要联结循环。若丘脑损伤,个体会失去意识。
3. 复杂任务的神经活动需要大脑各区域的参与。
4. 意识需要大量感官输入以进化。
5. 信息必须相当新颖和复杂,否则会很快从意识中消失。
6. 意识活动围绕当下活跃的感官刺激而进行。
7. 意识内部恒常稳定。
8. 意识像注意力和记忆力一样有容量限制。
9. 有意识的个体之行动与感知统一连续。
10. 自我意识,至少包括一个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自我本身。
11. 有意识的个体必能显示出主体经验。
12. 意识为个体之私人经验。
13. 意识的结构:中心为自我,周围环绕着不确定性。
14. 意识有助于学习。
15. 意识一旦成形,便独立于感官输入而继续存在。
16. 有意识的个体可理解其他个体或事物的立场。
17. 意识允许个体进行计划并做出决定,以克服基本反射性行为无法克服的问题。
个体在特定时刻的感知组成了意识,而这使得意识成为人类生活最熟悉却又最神秘的一方面。
意识的状态
然而,意识并不仅是人体中的一个二进制设定。意识有许多种状态,跨越连续统一体的形式存在。人类不断在高度和低度意识间切换:意识有时集中于外部感官刺激和感知,有时向内关注内心想法和推理。“活在当下”如参加派对或参与刺激肾上腺素的活动时,意识处于低迷状态;而进行冥想/正念训练/写作时,意识处于高涨状态。
难以想到的是,催眠、睡觉、用药反应等也是意识的不同状态。
个体处于催眠状态时,意识仅有一个关注点,因此个体极易受他人引导。但并不是每一个体在处于催眠状态时,对外界的反应都相同。分析脑电图扫描结果可知,易受影响的人在被催眠时,脑电波发生了变化。科学家以每秒循环数对脑电波进行测量,发现高值可达40,而低值则在1-4之间。科学家首先测量沉睡状态个体的脑电波,其次测量完全清醒个体,最后对处于催眠状态个体进行脑电波扫描,发现催眠状态下个体脑电波活动与做梦或冥想状态个体的脑电波活动极为相似。而处于深度催眠状态的个体的脑电波扫描结果与深睡无梦状态下的结果相同。
睡眠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意识状态。入睡者会经历五个不同状态:清醒、入睡、浅睡、慢波睡眠、做梦(快速眼球运动)。
大脑需处理感知和意识,因此睡眠似乎是一个生理需求。睡眠可使大脑得到休息和恢复。大脑是最消耗精力的人体器官,每天消耗超过20%的能量,而且每一秒都进行着多任务操作。若整日整夜不进行睡眠,显然会对人造成身心影响。研究显示,长期睡眠不足会增加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心脏病风险,降低免疫力、性欲、平衡能力,导致情绪不稳定、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此外,意识还有用药反应的状态。治疗失眠的药物、巴比妥类催眠药、麻醉剂等药物可帮助进入类睡眠的状态。而迷幻类药物会使意识更为高涨。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jblesly
人死后意识会如何?
除对意识下定义之外,科学家们还困惑于人死后意识会处于何种状态。“脑死亡”的官方定义为:
…不可逆的大脑功能损伤,包括脑干。判定脑死亡的三大要素是:昏迷状态、脑干反射缺失、无呼吸。被诊断为脑死亡的病人在法律上、临床上均已死亡。
《脑死亡诊断》
然而,若果真如此,意识有被复制的可能,那么可以以某种方式将意识下载或复制吗?
从细微处 看,人脑神经元的每一突触含有约20,000兆兆字节,并需要每秒1016次浮点运算的操作速度以进行思想过程。目前,唯有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能达到此速度。Jordan Inafuku, et. al.
若生理机制损毁——假设生理机制就是人本身——那么此人就永远消失。因此,复制机制本身并不能使人起死回生。相反,此举只会产生一个与原个体记忆、性格完全相同的克隆体,并且其记忆和性格只会停留在原个体刚被复制时的程度。
如果有一种“缺失的成分”导致了意识的产生,并使你成为“你”,而这种东西不能通过重建一个精确的神经元结构来重建,能找到的话就是万幸。复制大脑机制和信息可能是易事,但真正启动时,看到的结果不过是硬数据以及完全缺乏自我意识的东西。
埃隆·马斯克的Neuralink旨在创建不可移植的大脑-计算机界面。早期目标是找到大脑神经系统紊乱疗法,最终目标为增强大脑功能,如增强记忆力、信息处理速度,植入内嵌云和网络系统,及拓展感官。尽管这些目标十分吸引人并都旨在帮助患有退化及精神病症的人群,但Neuralink公司另有一目标。实现此目标的过程中,先进技术还可增进对意识的理解。有史以来第一次,科学家们能够以生理、化学、电磁三学科交汇的方式研究人类思想。
但以上所有都并未考虑灵魂这一概念,灵魂这一概念无法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若意识是一不朽灵魂并在人死后离开人体进入其他领域,那么灵魂将无法返回。同时,从现有科学进展的角度来看,灵魂同样不可返回——因此人类最好克隆意识。只能寄希望于Neuralink等研究脑-计算机界面的公司在未来实现这一可能。
若意识永存,那么很可能需要其不被扰乱、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以毫不损伤意识的方式重造自身,而人与计算机共存是可行之道。
留言 点赞 发个朋友圈
我们一起分享AI学习与发展的干货
编译组:张雨姝、温媛
相关链接:
https://medium.com/swlh/can-our-minds-live-forever-4fc85237f669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遵守转载规范
推荐文章阅读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添加关注
读芯君爱你
转载:https://blog.csdn.net/duxinshuxiaobian/article/details/10078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