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_互联网的博客

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操作系统杂乱汇总(1),处女座慎入,笔记而已

261人阅读  评论(0)

通道是一个用来控制外部设备工作的硬件机制,相当于一个功能简单的处理机。通道是独立于CPU的、专门负责数据的输入输出传输工作的处理器,它对外部设备实施统一管理,代替CPU对I/O操作进行控制,从而使I/O操作可以与CPU并行工作。通道是实现计算机和传输并行的基础,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

 

外键可以为空,外键和主键可以不同名,只要定义在相同的定义域上就可以

 

  1. 物理层使用的中间设备叫转发器(repeater)
  2. 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中间设备叫网桥或桥接器(bridge)
  3. 网络层使用的中间设备叫做路由器(router)
  4. 在网络层以上使用的中间设备叫做 网 关 (gateway)。用 网 关 连接两个不兼容的系统需要在高层进行协议的转换。

 

OSI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划分为以下七层:

物理层: 将数据转换为可通过物理介质传送的电子信号,网卡、集线器、中继器在本层。

数据链路层: 决定访问网络介质的方式。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本层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址。网桥或桥接器在本层。

网络层: 使用权数据路由经过大型网络。路由器在本层。

 

传输层: 提供终端到终端的可靠连接。

会话层: 允许用户使用简单易记的名称建立连接。

表示层: 协商数据交换格式。

应用层: 用户的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

 

DNS 服务的常见资源记录类型:A记录(主机地址)、CNAME记录(别名)、MX记录(邮件主机)、NS记录(名称服务器)、SOA记录(起始授权机构)、PTR记录(IP反向解析)、SRV记录(MS DNS服务器的活动目录)。

 

当前最流行的数据模型为关系模型

 

视图的定义强于表,视图可以包含多个表,所以应该是选择。而更新等操作就显得力有不逮了,视图是虚表,所以不能进行更新,删除操作

 

 

路由器处理网络层,交换机处于数据链路层,使用的协议不一样。

路由器可以分配IP地址,根据 IP地址寻址

交换机使用MAC寻址

交换机工作在路由器之下

交换机用于局域网内网的数据转发 

路由器用于连接局域网和外网

 

 

 I/O设备发出I/O中断请求是外中断

C. 应该属于运算结果溢出那就是内中断也就是异常(感觉是玩文字游戏,这里可能认为中断请求只能是外中断)

 

分段就是支持程序员视图的一种内存管理方案,逻辑地址空间就是由一组段组成,<段号,偏移>

 

分段允许进程的物理地址空间是非连续的,分页是提供这种优势的另一种内存管理方案,然而,分页避免了外部碎片和紧缩,而分段不可以

 

实现分页的基本方法涉及将物理内存分为固定大小的块,成为帧或者页帧,而将逻辑内存也分为相同大小的块称为页或者页面

 

页的大小由内存来决定,也页的大小为2的幂

 

将页的大小设置为2的幂可以方便的将逻辑地址换为页码和页偏移,如果逻辑地址空间为2^m,页的大小为2^n字节,那么逻辑地址中前m-n位表示页码,低n位表示页偏移

 

采用分页方案不会产生外部碎片,每个空闲帧都可以分配给需要他的进程呢,但是会产生内部碎片,分配是以帧为基本单位的。

 

页表包含每页所在物理内存的基地址

 

用户试图要读取文件,而文件属于系统资源,需要进行system call来访问

 

1、分页中:

(1)内存和外存的一页大小是一样的,1K,2K,4K中某一个,是确定的。分页时按照block大小进行存储,不考虑存储信息自身的逻辑关系。(2)分页的目的是:减少内部碎片,方便管理。

2、分段中:

(1)分段依据:根据存储内容的业务逻辑进行划分。一个段包含了一个完整的逻辑内容,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功能。

(2)分段目的:实现共享。这一点完全可以从分段的依据获得。

 

分页机制中逻辑地址的结构是:页号+页内偏移量,第0页的最后一个地址和第一页的第一个地址数值上是连续的。因此式一维的。

分段机制中逻辑地址的结构是:段号+段内偏移量,段号是编译器自动分配的,每个段的长度不定,即使段号相连,但是数据段的最后一个地址和代码段的第一个地址是不连续的,因此分段机制中的地址是二维的。

 

在引入线程后,进程依然还是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线程是调度的基本单位,同一进程中的各个线程共享进程的地址空间。在用户级线程中,有关线程管理的所有工作都由应用程序完成,无需内核的干预,内核意识不到线程的存在。

 

当前进程的时间片用完后,它的状态由执行态变为就绪态

进程切换带来系统开销,切换次数越多,开销越大

时钟中断是系统中特定的周期性时钟节拍。操作系统通过它来确定时间间隔,实现时间的延时和任务的超时

代操作系统为了保证性能最优,通常根据响应时间、系统开销、进程数量、进程运行时间、进程切换开销等等因素确定时间片大小

 

SPOOLING (即外部设备联机并行操作),即Simultaneous Peripheral Operations On-Line的缩写,它是关于慢速字符设备如何与计算机主机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通常称为“假脱机技术”。

SPOOLing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外围设备同时联机操作技术,又称为排队转储技术。它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增加了“输入井”和“输出井”的排队转储环节。

特点:

(1)提高了I/O速度.从对低速I/O设备进行的I/O操作变为对输入井或输出井的操作,如同脱机操作一样,提高了I/O速度,缓和了CPU与低速I/O设备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2)设备并没有分配给任何进程.在输入井或输出井中,分配给进程的是一存储区和建立一张I/O请求表.

(3)实现了虚拟设备功能.多个进程同时使用一独享设备,而对每一进程而言,都认为自己独占这一设备,不过,该设备是逻辑上的设备.

 

绝大多数CPU硬件有两个中断请求线(Interrupt-request line,IRL),一个是非屏蔽中断,主要用来处理如不可恢复内存错误等事件,另一个是可屏蔽中断,这可以由CPU在执行关键的不可中断的指令序列前加以屏蔽,可屏蔽中断可以被设备控制器用来请求服务。每条指令结束之后,CPU就会查询是否有中断发生,假如没有中断发生,就不会进行中断处理。当CPU检测到已经有控制器通过IRL发送了信号,CPU将保存当前状态并且跳转到内存固定位置的终端处理程序,中断处理程序判断中断原因,进行必要的处理,重新恢复状态,最后执行中断返回指令以便使CPU返回中断以前的执行状态

 

在”中断响应”周期,CPU先将中断允许触发器清0,以使CPU关中断

在”中断响应”周期,CPU把后继指令地址作为返回地址保存在固定地方

在”中断响应”周期,CPU把取得的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送PC

 

分时系统是基于时间片轮转的所以不可能及时

交互性(同时性):用户与系统进行人机对话。用户在终端上可以直接输入、调试和运行自己的程序,在本机上是修改程序中的错误,直接获得结果。 多路性(多用户同时性):多用户同时在各自终端上使用同一CPU和其他资源,充分发挥系统的效率。 独立性:用户可彼此独立操作,互不干扰,互不混淆。 及时性:用户在短时间内可得到系统的及时回答。

 

分级调度算法是结合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一起使用的( C对 ),这种算法的本质是链入多个队列,当进程消耗完时间片但是它的工作尚未结束时,它就会被链入下一级队列,第一级队列的优先级最高( D对 ),但是第一级队列的进程分配的时间片都很小( A对 ),于是很快就轮转完了,队列等级越往下,时间片分配的就越多。

 

进程的执行包括周期的进行CPU执行与IO执行

 

先来先服务:总是把当前处于就绪队列之首的那个进程调度到运行状态。也就说,它只考虑进程进入就绪队列的先后,而不考虑它的下一个CPU周期的长短及其他因素。FCFS算法简单易行,是一种非抢占式策略,但性能却不大好。

优点:有利于长作业以及CPU繁忙的作业。

缺点:不利于短作业以及I/O繁忙的作业。

 

Cpu调度准则:

Cpu使用率,

吞吐量,一个时间单元内进程完成的数量

周转时间,从进程提交到进程完成的时间

等待时间,进程调度算法并不影响进程运行和执行IO的时间,它只影响进程在就绪队列中因等待所需的时间

相应时间,对于交互系统,周转时间不是最佳准则

 

调度算法

先来先服务(fFCFS):非抢占式

最短作业优先调度:SJF SJF算法是最优的,虽然SJF是最佳的,但是他不能在短期Cpu调度级别上实现,因为没有办法知道下次cpu执行的时间长度,可以抢占也可以是非抢占的。

优先级调度:SJF是优先级调度的一个特例,执行时间越长优先级越小,优先级算法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无穷阻塞或饥饿,等待可以看做是阻塞,优先进程可以让一个低优先级的进程无线等待。解决方案之一就是老化

轮转调度:专门为了分时系统设计,类似于FCFS调度,但是增加了抢占

多级队列调度:如,进程分为前台进程与后台进程,多级队列调度算法就是将就绪队列分成多个单独的队列。可以根据优先级等,每个队列都有自己的调度算法。

多级反馈队列调度:允许进程在队列间迁移


转载:https://blog.csdn.net/Maybeno1314/article/details/100995909
查看评论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