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35,双眼一睁,就两股战战,每天都是危机重重。
日剧《大叔之爱》里,有一句著名的台词:“
你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中年人,你可以往死里骂,尤其是那些有房、有车、有孩子的。
”
身边的许多中年朋友看后,都含着眼泪表示:好扎心。
他们说:“如果老板看他们不爽,在被骂完后,还会小心翼翼地为老板端上一杯水,让老板润润喉咙。”
所有的现实,所有的压力,都在催促着你不停前进,就算一时难以前进,也要不遗余力地保守住自己的位置。
1
不可忽视的职场“35岁现象”
在最近的职业规划观察中,明显感觉的到35岁以上人群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迫切性。我们清晰地洞察到,时间点的把握对一个人的成长如何起着决定性作用。
不难发现,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
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位置的人,往往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当然,除了频繁跳槽,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
很多企业在招人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当然,如果你真到了35岁才去思考这个问题,很可能这时你已经束手无策了。所以,未雨绸缪会比临时抱佛脚有用得多。
对于80后而言,他们是职业规划问题的高发区。年龄最大的一批80后,已经过了“三十而立”;还有一部分80后,正在迈向40的路上。
年轻时,你有犯错的资本,但到了30岁,这种资本将不再是你的专利。为了不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变得一塌糊涂,你再晚也应该在30岁时确立明确的目标。
2
职场的本质,不过是利益交换
年轻的时候,经常听同龄人抱怨:
“凭啥脏活累活都让我干?”;
“这份工作对我有价值吗?”;
“为什么不安排我做点有意思的工作?”......
久而久之,这样的疑惑越来越少,因为有活干比没活干强,有难干的活比轻松的活强。
之所以人会这么想,是因为你懂得了:
我们和公司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利益的交换。
我们完成公司交给的相关任务,公司根据我们的表现给予我们相应的报酬和奖励。所以,坦率地说,我们每个人在工作职位的高低取决于我们能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
换句话说,一个优秀的职场人,永远不会奢求别人的恩赐,他们只会不断想法子提升自己的“
可被利用价值
”。
你要清晰地认识到,35岁已经过了“待价而沽”的年纪,你没有资格再异想天开,你只能从不断地利益交换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而你可被利用价值的高低,也是人生后半场的最大筹码。
3
别给自己设限,人生没有年龄感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段子:
一男人总找不到女朋友,无奈去算命。算命大师说:“你,前半生注定没女人……”那人眼睛一亮,说:“那我后半生应该有吧?”算命大师说:“哎,到了后半生你就习惯了。”
对自甘堕落的人而言,人生的失败没有穷尽。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提出一种理论,叫“习得性无助”。大意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即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一个人经历的失败和挫折过多,其实不一定是什么好事。某种程度上,它带来的创伤后患无穷——好比某种病菌,一旦不及时采取措施遏制&根除,势必恶化。
二十多岁,正是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年纪,多经历一些挫折无可厚非。毕竟抗打击能力强嘛,谁不是这么过来的呢?但35岁以后还在经历这些,平心而论,不是每个人都能乐呵呵地去面对。
一些人看似上进,每天都在找老师、求指点,其实也暴露了另一个问题:自己从不主动思考。我想说,无论你现在混得好与不好,那一定不是某一刻突然发生的事情,所以,千万也别指望立马时来运转。
如果35岁以后还没有混出个样来,也不要心灰意冷,从现在开始,一点一点去改变。只要你有魄力悬崖勒马,80岁也还来得及。
当然,如果你还没到35岁,也可以提前考虑这些问题了,不要到火烧眉毛的时候才感到恐慌,别不信,你手足无措的样子不会有多好看。
4
30岁之前:如何打好基础?
1、不要抱有铁饭碗心态
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说过,“企业的首要责任是活着”。
许多员工进入职场没几年,就丧失了进取心,老想着自己这些年,也做了不少事,没有功劳,至少也有苦劳。于是开始混日子,不再开扩新的市场边疆,不再为公司创造新的赢利点。
可大家忘了,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更不是养老机构。
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让自己活着,当你在自己的岗位上,在自己还年富力强的阶段不思进取,第一批就会被无情地淘汰下来。
2、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
在职场中,切记不要过度依赖自己的经验,要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
诺基亚总裁,在最后一次全球新闻发布会上,不无悲伤地说:“我们什么都没有做错,可我们倒闭了。”
诺基亚确实什么都没做错,除了面对苹果操作系统的崛起,抱有极度的不屑、傲慢和偏见以外。
马云说,任何一次机遇的到来,都必然要经历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最后是“来不及”。
只有持续学习,拥抱未知,一直成长,才能让我们避免死在“来不及”的路上。
我们要相信,我们学过的每样东西,总会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刻派上用场,总会在一生中某个时刻救我们一命。
3、为自己的职场远景,做一个长远规划
短视与被动,是不少人平庸的来源。
许多人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得过且过,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老板交代下来的工作,如果是1的话,他绝对不会做出1.01的效果。
每个月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发工资的那刻。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说:“凭什么是你胜出?未来能够牵动世界大势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你唯一的竞争核心就是专业。”
也就是说,你一定要有远见。
用长远目标,指导短期目标,一点一点往前走,这样就不会懒于进取。
有句话说得好,有鸿鹄之志的人,一定会比井底之蛙更出色,因为,他们更自律,也更坚定,更容易实现目标。
4、抵制生活中的诱惑
乔布斯说,“最值钱的不是钱,是时间”。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允的。你把它撒在哪里,哪里就会结出果实。
你把时间投在专业上,两三年,你就能在圈子里小有名气。四五年,你就能靠这个专业赚钱。过了10年以上,你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你把时间消耗在游戏、追星、刷剧上,这就在证明,你的时间不值钱。
而一个人时间不值钱,也就等于他的个人价值低廉,很难创造出有骄人的成就。
所以,摆脱掉诱惑,投资自己,让自己变成稀缺起来。
5、打造自己的稀缺性和不可代替性
一篇文章曾这样说过,随着AI 技术的完善和普及,将来会有8亿人即将失业。
按全球人口数量来算,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会失业,这个数据真的太庞大了。
我们怎么保证自己不是那1/8?
只有打造自己的稀缺性和不可代替性。
马云在一次采访中说,机器人再厉害,它也不会拥有人类的价值观、想象力、创造精神,以及团队精神。
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机器人将来不可取代的那一部分。
在这个领域,你越出色,就越稀缺。你越专业,就越值钱,也越能抵抗风险。
5
前十年多一分努力,则后十年少一丝遗憾
35岁,既不是人生的顶峰,也不是人生的低谷,充其量也就是个中场小憩。
身经此时,有人在拼命,有人在偷懒;有人在喝大酒,有人在喝西北风。
这是一个聊胜于无的分水岭——前十年多一分努力,则后十年少一丝遗憾。
So,年轻人,不拼一把,你确定余生睡得好觉吗?
-END-
转载:https://blog.csdn.net/jxq0816/article/details/104689649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