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_互联网的博客

【NLP】Transformer机制与实战(Tensoflow2.x)

265人阅读  评论(0)

一、基本框架

Transformer模型是Google在2017年的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中提出的一种模型。Transformer之前的Seq2Seq的模型中,Encoder和Decoder中的基本单元结构是RNN系列(如LSTM,GRU等)的单元。但在Transformer中并没有使用这些单元结构。

首先来说一下transformer和LSTM的最大区别, 就是LSTM的训练是迭代的, 是一个接一个字的来, 当前这个字过完LSTM单元, 才可以进下一个字, 而transformer的训练是并行了, 就是所有字是全部同时训练的, 这样就大大加快了计算效率, transformer使用了位置嵌入(𝑝𝑜𝑠𝑖𝑡𝑖𝑜𝑛𝑎𝑙 𝑒𝑛𝑐𝑜𝑑𝑖𝑛𝑔)来理解语言的顺序, 使用自注意力机制和全连接层来进行计算, 这些后面都会详细讲解.

transformer模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分别是编码器和解码器, 编码器负责把自然语言序列映射成为隐藏层(下图中第2步用九宫格比喻的部分), 含有自然语言序列的数学表达. 然后解码器把隐藏层再映射为自然语言序列, 从而使我们可以解决各种问题, 如情感分类, 命名实体识别, 语义关系抽取, 摘要生成, 机器翻译等等, 下面我们简单说一下下图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

1、输入自然语言序列到编码器: Why do we work?(为什么要工作);
2、编码器输出编码后的隐藏层, 再输入到解码器;
3、输入<𝑠𝑡𝑎𝑟𝑡>(起始)符号到解码器;
4、得到第一个字"为";
5、将得到的第一个字"为"落下来再输入到解码器;
6、得到第二个字"什";
7、将得到的第二字再落下来, 直到解码器输出<𝑒𝑛𝑑>(终止符), 即序列生成完成.

二、编码结构

编码过程是一个把自然语言序列映射称为相关数学表达的一个过程,属于上游任务。
上游任务:将自然语言序列编码为数学表达;
下游任务:将编码映射为自然语言序列如情感分类, 命名实体识别, 语义关系抽取, 摘要生成, 机器翻译等等。

Transformer的编码结构如下,可以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
1、𝑝𝑜𝑠𝑖𝑡𝑖𝑜𝑛𝑎𝑙 𝑒𝑛𝑐𝑜𝑑𝑖𝑛𝑔, 即位置嵌入(或位置编码);
2、𝑠𝑒𝑙𝑓 𝑎𝑡𝑡𝑒𝑛𝑡𝑖𝑜𝑛 , 自注意力机制;
3、Add & Norm
4、Feed Forward.

2.1 、𝑝𝑜𝑠𝑖𝑡𝑖𝑜𝑛𝑎𝑙 𝑒𝑛𝑐𝑜𝑑𝑖𝑛𝑔

transformer模型没有循环神经网络的迭代操作,所以必须提供每个字的位置信息给transformer, 这样才能识别出语言中的顺序关系。

但要怎么编码呢?

一种简单的想法是直接按顺序编码:E=pos=0,1,2,….,T-1 ,但这样会导致数值过大、干扰字嵌入结果和模型 。
那就给上面的编码统一除以长度,变成:E=pos/(T-1),这样就到了[0,1]区间之内,但也不行,因为这样的话长短文本的编码步长就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经过前面2种实验,我们发现位置编码有两个要求:
1、要体现不同位置的编码区别;
2、编码的差异不应该依赖于文本的长度。

在这里论文中使用了 s i n e sine c o s i n e cosine 函数的线性变换来提供给模型位置信息:
P E ( p o s , 2 i ) = s i n ( p o s / 1000 0 2 i / d model ) PE_{(pos,2i)} = sin(pos / 10000^{2i/d_{\text{model}}})

P E ( p o s , 2 i + 1 ) = c o s ( p o s / 1000 0 2 i / d model ) PE_{(pos,2i+1)} = cos(pos / 10000^{2i/d_{\text{model}}})

上式中 p o s pos 指的是句中字的位置, 取值范围是 [ 0 ,   m a x   s e q u e n c e   l e n g t h ) [0, \ max \ sequence \ length) , i i 指的是词向量的维度, 取值范围是 [ 0 ,   e m b e d d i n g   d i m e n s i o n ) [0, \ embedding \ dimension)

上面有 s i n sin c o s cos 一组公式, 也就是对应着 e m b e d d i n g   d i m e n s i o n embedding \ dimension 维度的一组奇数和偶数的序号的维度, 例如 0 , 1 0, 1 一组, 2 , 3 2, 3 一组, 分别用上面的 s i n sin c o s cos 函数做处理, 从而产生不同的周期性变化, 而位置嵌入在 e m b e d d i n g   d i m e n s i o n embedding \ dimension 维度上随着维度序号增大, 周期变化会越来越慢, 而产生一种包含位置信息的纹理。

上图展示了编码维度和语句长度之间的关系。

2.2 、self attention机制

Self-Attention 的 Query=Key=Value,即 Q,K,V 三个矩阵都来自同一个输入,而 Attention 计算过程如何呢?

Attention 机制实质上就是一个寻址过程,通过给定一个任务相关的查询 Query 向量 Q,通过计算与 Key 的注意力分布并附加在 Value 上,从而计算 Attention Value,这个过程实际上是 Attention 缓解神经网络复杂度的体现,不需要将所有的 N 个输入都输入到神经网络进行计算,而是选择一些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输入神经网络,与 RNN 中的门控机制思想类似。

Attention 机制实质上就是一个寻址过程,通过给定一个任务相关的查询 Query 向量 Q,通过计算与 Key 的注意力分布并附加在 Value 上,从而计算 Attention Value,这个过程实际上是 Attention 缓解神经网络复杂度的体现,不需要将所有的 N 个输入都输入到神经网络进行计算,而是选择一些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输入神经网络,与 RNN 中的门控机制思想类似。

Attention 机制计算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三步:

① 信息输入:将 Q,K,V 输入模型
X = [ x 1 , x 2 , , x n ] X=[x_1,x_2,\cdots,x_n] 表示输入权重向量

② 计算注意力分布 α:通过计算 Q 和 K 进行点积计算相关度,并通过 softmax 计算分数
Q = K = V = X Q=K=V=X ,通过 softmax 计算注意力权重, α i = s o f t m a x ( s ( k i , q ) ) = s o f t m a x ( s ( x i , q ) ) α_i=softmax(s(k_i,q))=softmax(s(x_i, q))
我们将 α i α_i 称之为注意力概率分布, s ( x i , q ) s(x_i, q) 为注意力打分机制,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加性模型: s ( x i , q ) = v T t a n h ( W x i + U q ) s(x_i,q)=v^Ttanh(Wx_i+Uq)
点积模型: s ( x i , q ) = x i T q s(x_i,q)=x_i^Tq
缩放点积模型: s ( x i , q ) = x i T q / d k s(x_i,q)={x_i^Tq}/\sqrt{d_k}
双线性模型: s ( x i , q ) = x i T W q s(x_i,q)=x_i^TWq
③ 信息加权平均:注意力分布 α i α_i 来解释在上下文查询 q i q_i 时,第 i i 个信息受关注程度。
a t t ( q , X ) = i = 1 N α i X i att(q,X)=\sum_{i=1}^N{α_iX_i}

上面讲述了 Attention 的通用计算过程,也讲述了注意力分数计算的多种选择,那么在 Transformer 中,采用哪种呢?答案就是: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运算的过程可以表示成下图形式:

如上图展示的一样,我们在得到位置编码后,会生成[batch_size,seq_len,embed_dim]形式的矩阵,假设embed_dim=9,我们拿出来1个具有6个字符(seq_len=6)的语句,它的编码矩阵如上图第一个矩阵所示。

可以看出我们把它根据3个不同权重的矩阵线性的转化为了3个矩阵:Q、K、V。
设置head=3,然后每个矩阵接着继续划分为3个小矩阵(9/3=3),然后使用Q的一个小矩阵乘以一个K的小矩阵的转置,然后经过softmax归一化之后与V的小矩阵相乘。(图中未展示与V相乘的过程)
用于计算注意力权重的等式为:
A t t e n t i o n ( Q , K , V ) = s o f t m a x k ( Q K T d k ) V \Large{Attention(Q, K, V) = softmax_k(\frac{QK^T}{\sqrt{d_k}}) V}

2.3、Add&Norm

1). 残差连接:
我们在上一步得到了经过注意力矩阵加权之后的 V V , 也就是 A t t e n t i o n ( Q ,   K ,   V ) Attention(Q, \ K, \ V) , 我们对它进行一下转置, 使其和 X e m b e d d i n g X_{embedding} 的维度一致, 也就是 [ b a t c h   s i z e ,   s e q u e n c e   l e n g t h ,   e m b e d d i n g   d i m e n s i o n ] [batch \ size, \ sequence \ length, \ embedding \ dimension] , 然后把他们加起来做残差连接, 直接进行元素相加, 因为他们的维度一致:
X e m b e d d i n g + A t t e n t i o n ( Q ,   K ,   V ) X_{embedding} + Attention(Q, \ K, \ V)
在之后的运算里, 每经过一个模块的运算, 都要把运算之前的值和运算之后的值相加, 从而得到残差连接, 训练的时候可以使梯度直接走捷径反传到最初始层:
X + S u b L a y e r ( X ) X + SubLayer(X)

2). L a y e r N o r m LayerNorm :
L a y e r N o r m a l i z a t i o n Layer Normalization 的作用是把神经网络中隐藏层归一为标准正态分布, 也就是 i . i . d i.i.d 独立同分布, 以起到加快训练速度, 加速收敛的作用:
μ i = 1 m i = 1 m x i j \mu_{i}=\frac{1}{m} \sum^{m}_{i=1}x_{ij}
上式中以矩阵的行 ( r o w ) (row) 为单位求均值;
σ j 2 = 1 m i = 1 m ( x i j μ j ) 2 \sigma^{2}_{j}=\frac{1}{m} \sum^{m}_{i=1}(x_{ij}-\mu_{j})^{2}
上式中以矩阵的行 ( r o w ) (row) 为单位求方差;
L a y e r N o r m ( x ) = α x i j μ i σ i 2 + ϵ + β LayerNorm(x)=\alpha \odot \frac{x_{ij}-\mu_{i}}{\sqrt{\sigma^{2}_{i}+\epsilon}} + \beta
然后用每一行每一个元素减去这行的均值, 再除以这行的标准差, 从而得到归一化后的数值, ϵ \epsilon 是为了防止除 0 0 ;
之后引入两个可训练参数 α ,   β \alpha, \ \beta 来弥补归一化的过程中损失掉的信息, 注意 \odot 表示元素相乘而不是点积, 我们一般初始化 α \alpha 为全 1 1 , 而 β \beta 为全 0 0 .

2.4、Feed Forward

前馈网络由两层全联接层组成,两层之间有一个 ReLU 激活函数。

def point_wise_feed_forward_network(d_model, dff):
    return tf.keras.Sequential([
        tf.keras.layers.Dense(dff,
                              activation='relu'),  # (batch_size, seq_len, dff)
        tf.keras.layers.Dense(d_model)  # (batch_size, seq_len, d_model)
    ])

例如上面两个Tensorflow中的Dense层。

四、整体结构

我们下面用公式把一个 t r a n s f o r m e r   b l o c k transformer \ block 的计算过程整理一下:
1). 字向量与位置编码:
X = E m b e d d i n g L o o k u p ( X ) + P o s i t i o n a l E n c o d i n g X = EmbeddingLookup(X) + PositionalEncoding

X R b a t c h   s i z e     s e q .   l e n .     e m b e d .   d i m . X \in \mathbb{R}^{batch \ size \ * \ seq. \ len. \ * \ embed. \ dim.}

2). 自注意力机制:
Q = L i n e a r ( X ) = X W Q Q = Linear(X) = XW_{Q}

K = L i n e a r ( X ) = X W K K = Linear(X) = XW_{K}

V = L i n e a r ( X ) = X W V V = Linear(X) = XW_{V}

X a t t e n t i o n = S e l f A t t e n t i o n ( Q ,   K ,   V ) X_{attention} = SelfAttention(Q, \ K, \ V)

3). 残差连接与 L a y e r   N o r m a l i z a t i o n Layer \ Normalization

X a t t e n t i o n = X + X a t t e n t i o n X_{attention} = X + X_{attention}

X a t t e n t i o n = L a y e r N o r m ( X a t t e n t i o n ) X_{attention} = LayerNorm(X_{attention})

4). 下面进行 t r a n s f o r m e r   b l o c k transformer \ block 结构图中的第4部分, 也就是 F e e d F o r w a r d FeedForward , 其实就是两层线性映射并用激活函数激活, 比如说 R e L U ReLU :
X h i d d e n = A c t i v a t e ( L i n e a r ( L i n e a r ( X a t t e n t i o n ) ) ) X_{hidden} = Activate(Linear(Linear(X_{attention})))

5). 重复3).:
X h i d d e n = X a t t e n t i o n + X h i d d e n X_{hidden} = X_{attention} + X_{hidden}

X h i d d e n = L a y e r N o r m ( X h i d d e n ) X_{hidden} = LayerNorm(X_{hidden})

X h i d d e n R b a t c h   s i z e     s e q .   l e n .     e m b e d .   d i m . X_{hidden} \in \mathbb{R}^{batch \ size \ * \ seq. \ len. \ * \ embed. \ dim.}

五、实战

完整代码https://github.com/LIANGQINGYUAN/NLP-Notebook

参考链接:
Transformer介绍与展示:https://jalammar.github.io/illustrated-transformer/
Transformer讲解与实现: https://github.com/aespresso/a_journey_into_math_of_ml
Transformer中的注意力机制:https://zhuanlan.zhihu.com/p/109983672


转载:https://blog.csdn.net/qq_33414271/article/details/104704391
查看评论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