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_互联网的博客

【云驻共创】初探数通网络开放可编程

412人阅读  评论(0)

前言

当我们需要业务的快速上线时,但是传统的方式的话呢很难以去快速达到,但数通网络开放可编程平台的话能够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对于集成商来说,当需要把某个厂商的控制器或者设备集成到客户的OSS系统,会面临着非常多的接口对接工作。在数通网络平台,可以帮助集成商减少开发时间和成本。

对于设备商品来说,当把某设备推入到一个已存在的网络,需要和这个设计和这个网络已有运维系统对接。会涉及到去适配企业的一些标准接口的一些问题。数通网络提供一种快速的开发模式,可以使我们的设备尽快的和企业标准相对齐。

对于高校来说,高校经常会有一些维护网络诉求。或者一些课题的研究,技术创新等, AOC是一个技术创建的理想平台。

对于大学生来说,写毕业论文需要一些实验性的数据去支撑论文。那么我们的数通网络开放可编程平台可以提供一个可操作实验平台。

对于课余个人开发者来说,通过数通网络开放可编程平台,在应对一些项目的时候,会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多的机遇。

 

 

图表 1数通网络开放平台适合人群

网络运维面困难与挑战

网络运维面临困难

上线周期长是现在各个厂商遇到了一个普遍的困难。

网络运维在历史发展中间经历了几个阶段:

首先网络初始阶段,此时网络比较小。运维人员可以通过手敲命令行的方式来对网络进行运维。但随着网络规模的慢慢的增长,敲击命令行的方式效率较低。此时会有一些命令行的脚本来提高网络执行效率,但是网络的运维复杂度并没有降低。

随着SDN技术,网络控制器的出现。可以基于特定的解决方案和产品来简化网络运维。同时也会遇到一个问题。控制器提供的这种高度的自动化能力和我们对网络的自主操控能力两者之间是存在矛盾,自动化程度越高,也意味着我们对网络的自主可控性也就越低,就缺少方法能够达成完美诉求。

当前的5G时代,业务与厂商耦合是制约业务快速上线的主要因素,但是缺少系统的网络平台来实现功能。

 

 

 

图表 2  传统的“人流量”人工操作维护模式

以Windows为例,客户对网络操作平台能力诉求

Windows电脑平台有各种各样的硬件,例如鼠标,键盘,内存,主板等各种硬件。而且这些硬件会有不同的厂商,不同厂商针对于不同的时期的会推出不同的版本,不同的产品。

那么windows是如何对这些电脑硬件进行控制的话呢?它是通过驱动来对这些设备硬件进行控制。但要给上层的应用开放这些可以操控硬件的接口。无论上层的设备硬件如何去替换,换成不同厂商的不同型号是固定不变的形式。所以这种模型映射的能力就是从上层固定不变的windows上传app。去适配换成不同硬件能够提供的这些驱动的接口。

这种模型转换的能力,是windows的基本能力。那么同的,数通网络操作平台也是具备同样能力。

 

 

图表 3 以Windows为例,客户对网络操作平台能力诉求

 

 

 

 

数通网络可开放编程平台介绍

面对网络运维的严峻挑战,开放可编程系统以YANG模型驱动为基础,提供了端到端的开放可编程能力:设备驱动可编程、网络业务可编程、开放设备和业务北向接口,并且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障机制。

数通网络可开放编程平台叫做AOC,是Asia Open Container敏捷开放容器的一个缩写。他的下方对接网络设备,通过三种协议来对网络设备进行管控。上方对接iOS系统。

 

 

图表4  AOC开放可编程平台所需具备的架构和能力

  • SND包:网元驱动包(Specific NE Driver Pkg),为开放可编程系统提供与网元交互的数据模型。
  • SSP包:业务包(Specific Service Plugin Pkg),定义了完成一套网络级业务配置对应的数据模型。该数据模型通常包含一个Jinja2模板文件、一个Python映射脚本和业务YANG模型。
  • 系统通过加载业务包,可以进行业务配置下发,实现新业务的快速构建。

 

 

 

图表 5 Yang模型驱动

 

在传统的开发流程中间,设计人员完成设计之后,开发人员进行API的代码开发界面开发,业务的流程开发以及数据库的开发。如果使用IOC, API代码开发,界面开发和数据库开发都不需要再去开发代码。模型驱动帮助客户大家自动开发。意思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模型定义好,这三个能力API的代码开发界面的开发和数据库的开发,会有机制去帮助大家完成事务机制。

我们在去做一些网络变更时。最怕的是变更失败,如果一个网络操作变更失败了,那么我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去把这个网络恢复到我们变更之前的状态,以免对原有网络上的这些业务造成影响。传统方式的话在做网络变更的时候,工程师坐在电脑前面。她对设备进行敲命或者是说去运行一些命令行的啊脚本的模式来对设备一台一台的去进行配置。

那么当有任何的网络失败的时候,测试工程师需要从屏幕上面就感知到这个网络的失败,同时之后编辑命令语句,执行回滚操作,来把网络回滚到下发配置之前的状态。在使用IOC后,工程师在界面上面点击一下鼠标触发。如果有任何的网络失败,会自动的去感知网络失败,自动的去完成这些回滚的操作,把网络回滚到配置之前的这个状态。不用去担心会对现网的业务有任何的影响。

 

 

图表 6  事务机制:失败自动回滚,保障配置安全

 

我们以前在做一些命令行的阶段,要写一些命名好的脚本,或者是一些命令行的模板。针对某一个接口,都要去写增删改查四个操作的一个。通过命令行模板,只需要去创建接口。而删改查这三个接口自动地去完成,代码开发工作量减少75%,四个接口我就只需要实现一个了,这就是mapping机制。

 

 

 

图表 7  Mapping:支撑极简代码

通过外部反馈可以让操作人员清楚具体配置是什么,来作为网络变更的最后一次检查的机制,这就是配置预览。传统方式是脚本进行网络业务变更,需要一台设备,一台设备的去进行变更。当第一台设备变更完之后,后续设备才能够去进行。因为命令行它是一种人际交互,必须需要等人去等设备的反馈。在AOC平台上,当业务配置涉及到某个设备,可以在五台设备同时下发,设备执行效率提高五倍。

 

 

 

 

图表 8  配置预览

 

图表 9  高效的业务配置

AOC有SSP针对北向业务。OSS对接对应企业标准,南向会存在设备驱动,我们在进行配置时就存在两种配置,一种是OSS系统跟AOC之间的配置。第二种配置是AOC和南向设备网元具体下发命令行的配置。通过AOC平台,我们进行每一次交互都可以记录下来的。以后有问题定位或者业务巡检时,都可以有据可查。因此AOC平台提供了两个配置历史记录能力,一个是北向配置历史记录,一个是南向的配置历史记录。

 

 

 

图表 10 配置历史:历史操作完全掌控

 

如果设备上面存在多头管理的话,会导致设备的配置是不准确的。设备状态不准确可能会造成对现有业务的一个影响。因此,不管是使用控制器还是使用AOC,所有的客户都会要求能够控制网络配置,AOC数据库能够真实反应网络状态。AOC提供了四种数据一致性的功能。

第一种是Check,通过LC的数据库和设备上的配置进行比较两者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说明设备上面存在着多重管理。

第二种是Sync from,它可以把设备的配置同步到的AOC上覆盖之前的数据库,AOC数据可以反应最新的网络设备的数据。

第三种是Sync to,当设备可能是有人为错误的修改,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错误的修改,但是我们希望以AOC数据库的配置去覆盖网络设备的配置,就需要用到Sync to。

第四种是Reconcile。在数据库这个层面,我的上层北向接口的业务这一层感知不到数据库的变化,那么我们就需要提供一个能够将其设为数据库中间的这些数据。重新的组装成业务的配置实例。

 

 

 

图表 11  数据一致性:多头管理及时发现

答疑解惑

问题1:如果要成为基于AOC的开发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知识?

 

答: AOC的开发一部分是要具有一定的开发经验,至少要掌握一种编程语言或者是有一段时间的开发经验。更重要的是网络经验的积累,所以总的来说,是需要这两部分的能力:一个是了解网络,第二个就是有一定的开发经验。

 

问题2:如果企业当前不具备AOC开发所需的能力,有什么渠道求助,或者如何具备这样的能力?

答:如果有这种对应的诉求,可以和我们联系,会有服务团队的专员为您提供的服务,在开发者社区上面有公共号和公共邮箱。

 

问题3:AOC的出现对传统的运维方式产生了改变,那么企业传统网络运维人员需要如何转换?

答:关于企业转型这个话题,在运营商领域已经好几年了,各个运营商的都在寻求展现,因为他们现在面临着些竞争,一些新兴的业务。然后为了更好的服务客户,他们需要进行转型。同时的话呢也存在着对人员技能转型的要求,所以网络运维人员在这个新的AOC这个开放可编程的这么一个大背景下,还是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

 

参考文档

  1. 数通可开放编程快速入门

https://devzone.huawei.com/cn/enterprise/aoc/quickStart.html

  1. 数通可开放编程文档中心

 https://devzone.huawei.com/cn/enterprise/aoc/apiDoc.html

  1. 专家讲解:数通网络开放可编程的架构和能

https://bbs.huaweicloud.com/videos/103845

 

本文整理自华为云社区内容共创活动第二期之【线上直播】初探数通网络开放可编程。

查看活动详情:https://bbs.huaweicloud.com/forum/thread-111494-1-1.html


转载:https://blog.csdn.net/qq_43475285/article/details/115278998
查看评论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