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是地名、国号,也是氏!
我们现在的姓和氏是不分开的,姓是氏,氏也是姓。
但在先秦时代,姓氏是分开的。“姓”是部落始祖的姓,而“氏”,是后世子孙发达、被君主赐给封地之后,便以“封地”为氏。
因此,一个部落只能有一个姓,但却可以有很多的“氏”,这就是我们在史书经常看到的“大宗”和“小宗”的关系,这相当于后世的“大房”和“二房”之分。
“大宗”是嫡系,拥有管理整个封地的权力,而“小宗”是庶系,从伦理上要服从大宗的管理,这就是先秦时期的“嫡庶之分”、“长幼之序”,这是一种管理模式,称为“宗法制”。
所以古人有一种说法叫做“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把“家”管理好了,国也就管好了;而当所有的国都管理好之后,那天下也就太平了!
而诸侯国内部也是有很多的“小宗”的,比如赵国,就曾经出现过“邯郸氏”这种称号,可能大家对这个“氏”比较陌生,我们就来讲讲。
“三家分晋”之前,赵氏家主赵宣子赵盾,和他的堂弟赵穿都在晋国当政,赵盾是晋国上卿,赵穿是晋国大将,两兄弟都为晋国服务。后来,赵穿被晋国国君封为“邯郸大夫”,从此也就有了“邯郸氏”。
而秦国更是如此了,比如秦国内部就曾经给自己子孙封过“梁国”,后来被秦穆公灭之,现在的“梁姓”,其实也是赢姓后代。
因此,我们发现,姓是不能变的,而“氏”会随着封地的变化而变化,“邯郸氏”,“赵氏”也是赢姓。
既然如此,当年秦国的一位先祖——非子,在“犬丘”这个地方养马,后来被周孝王赐封在“秦邑”,那么秦国大宗的“姓氏”,应该是“嬴姓秦氏”。
而非子也号为“秦赢”,这个记录见于《秦本纪》——周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这个记载是很重要的,要不然太史公司马迁也不会要这么多此一举地写进去。“秦赢”,即“赢姓秦氏”,所以后人把秦始皇称为“赢姓赵氏”,这是不对的。
在史书上,同样拥有这种称呼的还有“褒姒”,“褒姒”,也就是“姒姓褒氏”,“姒姓”也是古老姓氏之一,而“褒国”也是存在的,有上千年的国运,在今天的汉中地区。
那为何秦非子既然号为“秦嬴”,那他的后人秦始皇为什么还会被人称为“赢姓赵氏”呢?
其一:秦非子曾经自称过“赵氏”。
秦赵始祖的伯益,被舜帝赐于“赢姓”,后来“赢姓”在夏商之际成为诸侯,蜚廉和恶来父子皆服务于商纣王。
所以,商朝灭亡之后,蜚廉和恶来被杀,赢姓子孙被划为“前朝遗孽”,被除名于诸侯,还剥夺了封地,没了封地,也就没了“氏”,也就成了奴隶。
恶来被杀之后,他的兄弟季胜(蜚廉的另一个儿子)成了周王室的奴仆,到了“三世孙”造父时,因为有功被周王室封于“赵城”,这才开始有了“赵氏”。
赵造父发迹之后,恶来的后世子孙“非子”,也来到了“造城”,也自称是“赵氏”,托庇于赵氏之下寻求发展,后来才被周孝王赐于封地“秦邑”。
其二:秦始皇也自称过“赵氏”。
秦始皇的父亲嬴异人,曾经于邯郸为质子,在邯郸生下了嬴政。但当时秦赵大战正急,异人在邯郸为质期间,秦赵爆发了“长平之战”、“邯郸之战”。
虽然秦赵共祖,这个时候赵王要杀了异人来泄愤也是有可能。因此,既然来到邯郸为质子,那就干脆也自称“赵氏”,希望能用这一份亲情来“唤醒”赵王对他们的可怜。
其三:后世著史人对秦始皇的故意抹黑。
古人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在此之外还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天子”也是称姓不称氏。
因为整个天下在理论上都是天子的,所以就没必要再以“封地”来称氏了,比如周朝的天子都称“姬姓”。
所以,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也是称为“嬴政”,不再以“秦政”或“赵政”称呼了。当然,汉朝是不承认秦始皇这个暴君皇帝的,所以不再以“赢姓”称之,而是以“赵氏”称之。
而在《后汉书》里面,更是把秦始皇一口一口地称呼为“吕政”,这种抹黑的迹象就更加明显了!
综上所述,“秦”是秦国大宗的“氏”。而秦始皇,既然当了皇帝,那么最恰当的称呼应该是“嬴政”,像“秦政、赵政、吕政”这种称呼应当一一去除!
转载:https://blog.csdn.net/fuli911/article/details/11416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