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招,让孩子独立》书中的精髓: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说起教育子女,真的是每对父母在人生中占比非常重的一件事,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难免心里紧张。
本书的作者叶壮,是一位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心理工作者。他经常会收到家长们各种各样的问题。
常见的问题有:
“我的孩子今天居然对我说谎了,怎么办啊?”
“我儿子怎么是个爱哭鬼,动不动就哭?”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在他们总会抢妈妈,我好累啊。”
“我家孩子天生内向,出门都不愿意跟人打招呼,这怎么行啊?”
一方面家长们的养娃状态是内心焦虑、心急如焚,但另一方面也不知所措,没有人支招,更没有时间去思考怎样科学地教育孩子,于是就按着自己的想法带娃,带着带着,孩子一天天的也就那么长大了。
但这种带娃方式,多少有点“靠天吃饭”的意思,运气好的话,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健康成长并且拥有独立人格,运气不好的话,那最后受罪倒霉的就是孩子了。
对于家长们的疑问,叶壮首先给出的回答是请家长们先思考一下:“您养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其实啊,作为家长,我们要知道,自己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有一天可以离开我们,有足够的能力独立生活,与此同时,我们还能充分的信任他。
不论是“成绩好”、“身体好”还是“聪明有礼”等优秀品质,说到底,都是孩子将来可以独立生活的资本。
那么如何做,才能培养孩子这样的资本呢?接下来,我将从家庭、自我以及社交三个方面,来给大家分享叶壮的教育技巧。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家庭应该是怎样的。
这些年,原生家庭的概念很火,原因就在于,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说的就是家庭氛围对于一个人的影响。
在家庭中,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就餐环境。相信很多人可能还记得,自己小时候不吃饭,父母是如何“追着喂饭”的。但其实吃饭是一家人的事,而不是围绕着孩子一个人的“战场”。
吃饭具体包括两件事:吃饭本身,以及饭桌上的交流活动。那么,家长需要做的有以下四件事。
一、创造单纯的用餐环境。
吃饭时间,饭桌上有食物、餐具就够了。很多大人会在吃饭的时候,带着手机和平板电脑,还有的家长带着游戏机。这些设备不仅会让大人分心,也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没法好好吃饭。
二、不要总是“哄着”孩子吃饭。
我们总会听到老一辈说“饿坏了怎么办!”,老人生怕小孩饿一顿会怎样,因此追着孩子喂饭。其实小孩真的饿上一顿没有关系,让孩子体会一次饥饿感,比起教育他十句百句都有用。等孩子自己知道不吃饭就会挨饿,这时候再教给他要按时吃饭,就可以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了。
三、每周要有“家庭聚餐”。
“家庭聚餐”的次数一周可以至少安排三次,不是要吃得多么丰盛,但是要求全体家庭成员都聚在一起。聚餐不是指单纯的吃饭,聚餐活动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买菜,挑选食物,再一起做饭,摆放桌椅餐具等,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地提升亲子之间的亲密感。
四、尊重孩子的个体偏好。
要允许孩子有不喜欢吃的东西,不喜欢吃某一两种食物,不等于挑食。没有谁会因为不吃某种蔬菜,就导致身体不健康的。食物有很多种替代品,只要能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吃什么不吃什么都是可以的。除非孩子一口菜都不吃,这就需要家长介入了。
好了,我们通过吃饭这件事,说明了家长在塑造家庭氛围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那么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看自我发展,也就是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拥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
有相关研究表明,那些拥有高认知能力的人,既能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也能更好地明白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这类人会在学业和工作上,取得更好的成果,也能与外界友好地相处。
有的孩子太“玻璃心”,受不了一点挫折;有的接触娱乐产品太多,诱惑太多,导致注意力不专注;有的是家长保护过头,孩子自己没有什么戒备心。
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都是因为自我认知能力欠缺。如果孩子知道自己可以很坚强,就不至于“玻璃心”;如果孩子知道生命是脆弱的,就不会没有安全意识。
因此,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更好地觉知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家长要帮孩子制定小任务,进行不断练习。
不要指望孩子能听懂“去刷牙”、“把玩具收好”这样的指令。每一件事,都需要拆解成小任务去做。比如如厕训练,要经过找到洗手间、脱裤子、练习使用马桶、擦屁股的步骤,才算完成。
二、允许孩子有不会的,并且让他知道可以向家长求助。
人与人之间相处,本身就是互帮互助的。你自己都有不会的事情,更别说孩子了。当孩子遇到不会的事情时,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后盾,让孩子相信,可以通过求助做成这件事,而且求助家长不用有任何心理负担。
三、认可孩子,要认可孩子本人。
当孩子表现出色的时候,比如孩子打扫房间,不要只说“房间打扫的真干净”,这时候可以再补充半句“你真是个勤快的孩子!”
四、家长可以让一些事情变得“有趣”。
让孩子养成某种习惯,家长可以花点心思,强行逼迫孩子,只会磨灭人的兴趣。有个家长为了训练孩子上厕所,给家里买了个彩色的马桶,后来那个孩子的如厕训练进行的很顺利,因为马桶的颜色和图案都会换,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件有趣的事,当然就很愿意配合家长了。
五、让孩子融入集体。
人具有社会性,在做某件事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比如:“一起收拾”、“一起洗漱”、“一起阅读”都是很好的选择。这样会培养孩子适应与人相处的感觉。
以上,就是帮助孩子认识自我的几个技巧,那么接下来,我要分享的是这本书最后一个版块的内容,也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的社交能力来源于家长的沟通能力,所以接下来,我要介绍的是家长要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很多家长在孩子哭的时候,总会撂狠话吓唬孩子:
“你自己在这哭,我走了啊!”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这些话根本不是沟通,而是威胁,撂狠话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正确的做法是:
一、用孩子听得懂的话与他交流。
二、转换自己的说话态度,与孩子达成合作。
你上班的时候,老板说话态度如果不好,你还不乐意听呢,孩子也是一样的。所以孩子哭的时候,你也不需要凶他,转换态度与他交流,也许孩子反而就不会哭了。
三、和孩子聊故事。
如果你不想在公共场合对孩子喊叫,你也可以选择在非公共场合的时候,多跟孩子交流,多讲故事。你可以讲虚构的故事,遇到什么情况,孩子应该怎么应对之类的。这样给孩子有个预期,他就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事件。
好了,读到这里,这本书我们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下面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
首先,父母教育孩子,本质上是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和能力,让孩子有一天离开我们时,也可以完全独立;其次,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可以从打造家庭氛围、帮助孩子觉知自我以及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干预。
转载:https://blog.csdn.net/zz18838/article/details/11381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