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_互联网的博客

学习方法论

291人阅读  评论(0)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要鼓励青少年做事研究方法论”。
不讲求方法只管努力,就如同蒙上眼奔跑,很可能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跑越远。

学习方法论

知识的挑战不在于获取知识。

在我们的数字世界里,你几乎可以在任何时候获得几乎任何知识。
真正的挑战在于,知道什么知识有价值,并且建立一个系统,将其中的部分知识跨跃时距传递,将现在学习到的知识存储,转移给未来。这样才能在未来需要的时候,方便的调用。
并且到时候需要应用时,你不用担心还得背诵、整合、理解。你只需要应用,然后很多理解的差距自然而然的就能显示出来。并且当你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这些知识已经从公共知识变成了你的「暗知识」(即经验性知识),而经验性知识将会永远带在你身上。
这就是 "外脑"的工作 —— 一个存储了你所学到的所有知识、收集到的资源的外挂知识库。
它是一个存储和检索系统,将知识拆解为一个又一个知识块,可以被转发到不同的时间点,以便复盘、利用或删除。

为什么你必须要建立外脑

如果要问为什么非要构建外脑,那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 “知识管理”。
简单的理解,它一般指个人通过工具建立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进行知识的收集、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

看看你有没有以下症状:

你是不是看过很多深度好文、万赞答案,但既记不住,又说不出?
你是不是读过很多书,却在问自己读这些有什么用?
你是不是收藏了很多干货等下次再看,却再也不会翻出来?

大多数人都没有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意识,也就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输入】转化为自己大脑中的内容。
他们既不会存在【保存】,也不存在【加工】,更不用提进一步【输出】,做到为己所用。
这一境况出现,当然与人大脑记忆能力有限有关,但更因为我们对学习的本质(人类将信息分类、储存、练习、输出的本能)一无所知。
而构建个人的笔记系统,正是你进行知识管理,走向学习本质的重要一步。
最终的意义在于,笔记将成为人大脑的延伸,协助我们记忆、保存,并在需要时快速提取,提升人的竞争力。

首先我们要明白:

1.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忆的。
2.大脑的机制天生就不是为了记忆和处理大量信息而设计的!!!
3.我们大脑不擅长的记忆和大规模信息管理,但这却是我们外脑所擅长的。
4.外脑是为了帮助大脑更好的记住:有逻辑关系的知识,你用的时候才能想起来。
5.建立外脑,本身就是把零碎的东西体系化的过程,就是搭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大脑喜欢有结构的东西。
6.我们的大脑会遗忘,但是外脑它永远也不会忘,你建立的这个外脑就会和你的大脑形成互补,各发挥其所长。
所以想发挥大脑真正的威力,就把它从记忆中解放出来,让它去思考,而不是让它去记忆。

如何构建外脑?

整个外脑是由两个系统构成。

第一个是储存笔记的系统,放知识笔记的地方。
第二个则是索引笔记的系统,把想要的迅速拿出。

而整个外脑的搭建可以归纳为三步走~

第一步:把收集知识有序的装进去
第二步:把知识整理好,设立规则,以供随时提用。
第三步:用的时候可以迅速的把需要的知识拿出来。

我们先从搭建储存体入手,从零开始搭建整个外脑系统~

一:选择外脑载体

一台能正常跑的电脑系统,前提就是主机,显示屏这些硬件载体,你操作系统再牛逼,没有主机你也跑不起来。
同理,我们的外脑的搭建也是如此,所以建立外脑的第一步,就是找到外脑的载体,即存放我们知识的工具。

市面上有许多的笔记软件,例如有道云、印象笔记、mybase等等,这些是传统的按文件夹分类的结构,但是这些不可避免带着笔记优先的硬伤。
所以笔者在这里推荐的是另一种类型的笔记——OBSIDIAN。
OBSIDIAN的强大之处在于实现将笔记与笔记之间联系起来。
比起传统文件树笔记关注笔记的位置,OB关注的是笔记与笔记之间的关系。
OB允许你建立更符合你思维模式的笔记体系,大大改善笔记优先带来的硬伤,同时允许你在这笔记体系中兼容类似标签优先的知识管理方法。
具体的功能不赘述,可以在Obsidian - Obsidian-docs中了解。


什么是好的外脑呢

1.知识结构体系化: 笔记与笔记间的知识点不分散,不是乱七八糟的,不是碎片化的。
2.方便管理: 看到不头大,结构清晰,一目了然。
3.提取方便,高效: 最好高效到如同探囊取物,想到就能秒拿到。如果这一点满足不了,找一个想要的信息要半天,那么这套系统就没有多少意义。

如何真正运用好外脑

外脑的本质是一种辅助学习的手段,而学习的本质是思考和记忆

外脑运用之术: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 拒绝完整摘录,要主动撕碎、提取、有自己的思考。

外脑运用之道:
本质在于输出。无论多少次输入,多少次整理,甚至多少次深度思考,输出才能让价值突显,让知识、信息被实在的记忆和运用。因为教给别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个人知识体系(外脑)

  1. 获取知识的环节,强化知识点(关键词)的学习和记忆,只记住知识核心的部分,弱化知识点细节的记忆,依靠互联网和电子笔记作为外脑参与记忆
  2. 创造和加工环节,创造内容才是整个知识体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 创造内容达到两个目的:
    (1)对收集到的内容的消化吸收,学以致用。
    (2)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 强迫自己去整理文字:
    (1)我自己有个强迫症,对收集下来的文章,读完一遍后,要把内容重新按照吃自己的理解重新梳理一遍,重新分段,重新设定自动编号
    (2)自己写的东西,凌乱的关键字,会聚合成一个主题,然后用自动编号系统梳理出大纲,方便闲暇时往里面填充内容
  1. 经常整理自己的笔记,会有三个好处
    (1)了解笔记的结构
    (2)知识经常回顾,加深印象,用的时候从容
    (3)去芜存精,记录中的一些不必要的信息删除掉

外脑构建内容理念

结构化思维

因为思维没有结构:
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脑子里的想法会不断地涌现出来,看似有很多,却杂乱无章,就像是衣橱里的一堆没有整理的衣服,彼此缠绕,互相堆砌在一起。

你需要结构化思维:
所谓结构化思维,就像是把衣橱里的这些衣服,分门别类的整理好。

学会结构化的思维,有什么好处?
如果你能够习惯用结构化的方式进行思考,你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都将获得大幅度的提升

结构化思考的步骤:
第一步:明确目的,找到分解角度

  1. 针对问题目标,穷尽所有能想到的内容
  2. 用归纳法中的「求同、求异、剩余法」对内容进行分组
  3. 梳理逻辑层次,构建金字塔结构

第二步:按MECE原则,组成结构
在分类的时候要牢记“一个原则”,就是「MECE原则」,是《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中提到的,
也就是“不重复、不遗漏”,根据「一个维度」分类。

以渗透测试举例:
可以看出,我是以渗透测试流程和漏洞类型来分类的。

第三步:调整结构,给出方案

详情跳转:
思维混乱,是因为大脑没有结构
系统化思维

全局化思维

全局化思维其实就是,例如:

  1. 当你学习一本书时,你总是会先看目录结构,了解整本书可以学习到什么内容
  2. 当你学习某一领域知识的时候,你总是会全局化了解要学什么知识,然后思考如何学习

以下都是全局化思维的体现:

  1. 预习学会20%,上课学会50%,回顾学会100%,复习时应无新知识。
  2. 提前粗略自学2年后的知识,能让以后的学习轻松不少。
  3. 高速大量的输送知识,俗称吞鲸式读书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会让大脑更灵活。

渐进式总结

放下思维的包袱

我们有了快速索引知识的方法,并将其压缩成许多知识包,所以整个学习的方法就发生了变化。

迅速忘掉所学的东西,成为了我的目标。
我希望我的思维成为一个空的容器,能让外界的想法短暂的停留,然后驶入外脑。
这样我既可以保持清晰地大脑,又能建立起持久的结构。

这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很难理解,也很难相信。
它违背某种常识 —— 知识似乎是某种可变质的商品,就像石油或大豆一样。
你的外脑不是一个工厂,在这里,每一块都必须按照严格的时间表依次穿过工厂的每个部分。
它是一个网络 —— 当地的居民区、城市中心和高速公路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速度变化。

一个特定的笔记可能要到几个月或几年后才会被总结出来,当然更多笔记可能永远不会被总结出来。
其实这是很常见的,因为你第一大脑的运作方式就是这样 —— 要么使用,要么失去。
不应该试图像捧起沙子一样,不让任何信息从缝隙中流下。
而是应该编织一个网络,当你提起来的时候,能按图索骥的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而那些没有和网络连接的东西,忘了就忘了吧。

不是要把每一个想法像收藏品中的小虫子一样详尽无遗地罗列出来,而是要创造一个丰富的触发器、提示和钩子的环境,以引发记忆、联系,甚至是更多的新想法。

这个环境就像一张数字画像,只把最精炼的洞察力的精华片段呈现在你面前,帮助你认识到你已经知道的和已经想到的东西。它也是一面镜子,让你从每一个可能的角度看清自己。

你的外脑系统的目的其实是帮助你提出更好的问题,这是电脑无法做到的。

忘的越快,学的越快

完美记忆的重担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能从记忆中回想出某件事情,就被当作一个人学过某件事情的最明确证据。
这就是学习的反刍模式 —— 在不加入任何自己的解释和创意的情况下,你能够越准确地再现它,你的分数就越高。

忘记的重要性

随着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不可预测,对过去的观念和模式的依恋越来越成为一种负担。

最大限度地降低认知负荷

减少认知负荷不仅是让学习变得「简单」
而是让学习变得更容易时,学习本身会变得「更快、更好、更深、更强」

训练你的直觉

技术让我们拥有了「记忆一切」的能力
我们必须从知识的囤积者,变成知识的使用者。
我们必须学会将阅读、回顾的重点
放在我们关注的事务上
这样我们才能看得更清楚,而不是被信息淹没

学习不是为了积累数据
而是**「训练我们的算法」**
什么对我们是重要的,什么是相关的,什么是有趣的
即使我们从没见到过,甚至我们都无法解释

当然如前文所说的算法的训练
初始阶段我们需要多样、丰富、实践的经验
然后将其中 90% 丢弃
剩下的那些东西,那些一小块一小块的
就是我们所谓的洞察力
而这些洞察力可以适用于更多情况,甚至可以创造出流传几个世纪的艺术品。

渐进式总结
是将你所消耗的信息
转化为训练你直觉的数据
你可以消费更多信息,因为你能不断地卸载更多无用信息
即使你最终丧失了这些数据
你也由于这个训练的过程,让自己的经验变得更加多样和深入,更加的敏锐。

要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有所作为
你必须能解决更多你没处理过的情况
在脑海中建立起更多学科的基础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然后用来寻找问题背后的联系和答案

外脑并不是第一天就要建成
他注定像个孩子一样
拥有无穷的好奇心,不断地问「为什么」
而且对答案永远不会满意
一个深刻又让人不安的问题
其价值远远超过单纯的答案
能为一生的创造性探索提供动力

一起爱上学习

不要压制欲望,化解它。
微笑释放的化学物质对紧张和愤怒极有效。
情绪是可以操纵的,尽量往好的方向引导,行为才会改变。
大脑有忘记痛苦的特征,学习时要保持良好心态。
推迟情绪,立即行动。

参考链接:
手把手教你打造一套最牛的知识笔记管理系统!

渐进式总结: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渐进式总结 IV:压缩各类媒体的内容

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V: 忘的越快,学的越快

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VI: 知识获取的核心原则

爱上学习的方法


转载:https://blog.csdn.net/qq_38265674/article/details/111217665
查看评论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