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_互联网的博客

克服“讨好型人格”,你需要《被讨厌的勇气》

314人阅读  评论(0)

这本书戳中了我们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很多痛点,比如自卑、害怕被讨厌、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也替我们说出了许多想说却一直不敢说的话,比如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是一本可以让我们更清晰认识自己,并且能够更积极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本好书

全书思维导图整理如下:

 

如果图片不清晰的话,可以点开图片“查看原图”,或者下载源文件查看▼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 思维导图​ mm.edrawsoft.cn/template/88553

 

01 原因论 VS 目的论

作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均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被讨厌的勇气》一书就是两者研究的共同成果。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过去经历的意义。这区别于弗洛伊德心理学,后者认为一切的行为都由过去的原因造成,简称心理创伤。

阿德勒心理学是典型的的目的论,弗洛伊德心理学则属于原因论。

比如“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这个问题,用阿德勒心理学来解释就是,我们很多的不幸都是自己亲手造成的,是我们不愿踏出舒适区,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恐惧。

02 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1)自卑感不是客观性存在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我们的价值是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这个问题最终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自卑感,其实就是源于对人际关系的判断,我们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于是自我价值判断比较低。

当然,自卑感人人都有,也不全是坏事。处理得当,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但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变成一种“自卑情结”,这是一种反常的心理状态,会因自卑感产生消极心理,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拥有“自卑情结”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自卑当成借口来逃避,“我是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要不是因为这一点我也能行”。

与“自卑情结”相对的,是一种“优越情结”,人们往往会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并沉浸其中,这种看似与“自卑情结”截然相反的表现,其根源也是强烈的自卑感。

2)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竞争来源于人际关系,只要竞争就会存在胜者与败者;只要在和别人竞争比较,就会有烦恼,把别人乃至整个世界当成敌人。

当然,如若竞争对手是”伙伴“,也许有利于自我研究。

而把别人当成”伙伴“还是”敌人“,决定你拥有怎样的人际关系。

3)学会课题分离,别妄加干涉别人生活,也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人际关系的矛盾起因: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

因此,当我们遭遇这种矛盾时,首要任务是弄清楚当下遇到的烦恼和问题是谁的课题,别人的就别妄加干涉,自己的就勇敢面对。

注意: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03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1)共同体感觉

在阿德勒看来,共同体包括过去到未来,包括宇宙在内的一切。

而实现共同体感觉,就是抛弃以自我为中心,思考自己是怎样看待和对待他人,而不是只在意自己如何被看待。把对自己的执着换成对他人的关心,时常思考“我能给在这个人什么”,只有付出了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2)横向关系与纵向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人的的人际关系都看做横向关系。

横向关系是指虽不同但平等的关系,而纵向关系则容易出现干涉别人课题,从而导致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比如你接受了对方的援助,基于横向关系的表达是“谢谢”,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因为表扬和批评都是一种评价,谢谢不是评价,是纯粹的感谢。

3)如何获得勇气?

人只有在能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时才可以获得勇气。

对别人给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都能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的实际感受。

不要用某人做了什么来评判是否有用,其存在本身已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



我们不可能获得所有人的喜爱,也不肯能活成所有人期待的样子。一味在意别人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的人,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我辈应有的风采。共勉之~

以上思维导图由MindMaster绘制而成


转载:https://blog.csdn.net/MindMaster2017/article/details/112522825
查看评论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