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物联网设备(如机床、锅炉、电梯、水表、气表等等)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海量的设备状态数据和业务消息数据,这些数据的在采集、计算、分析过程中又常常涉及异常数据的检测。
DolphinDB作为一个高性能的分布式时序数据库 (time series database),内置了一个流数据框架,既能实时处理分析这些物联网数据,也能对历史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帮助用户利用、发挥这些数据的价值。DolphinDB内置的流数据框架支持流数据的发布、订阅、预处理、实时内存计算、复杂指标的滚动窗口计算等,是一个运行高效,使用便捷的流数据处理框架。具体介绍详见DolphinDB流数据教程。
针对异常数据检测的需求,DolphinDB提供基于流数据框架的异常检测引擎函数,用户只需指定异常指标,异常检测引擎就可以实时地进行异常数据检测。
2. 异常检测引擎框架
DolphinDB的异常检测引擎建立在流数据的发布-订阅模型之上。下例中,通过createAnomalyDetectionEngine函数创建异常检测引擎,并通过subscribeTable函数订阅流数据,每次有新数据流入就会按指定规则触发append!{engine},将流数据持续输入异常检测引擎中。异常检测引擎实时检测数据是否符合用户自定义的警报指标temp>65,如发现异常数据,将它们输出到表outputTable中。
-
share streamTable(
1000:
0, `
time`device`temp, [TIMESTAMP, SYMBOL, DOUBLE]) as sensor
-
share streamTable(
1000:
0, `
time`device`anomalyType`anomalyString, [TIMESTAMP, SYMBOL,
INT, SYMBOL]) as outputTable
-
engine = createAnomalyDetectionEngine(
"engine1", <[temp >
65]>, sensor, outputTable, `
time, `device,
10,
1)
-
subscribeTable(,
"sensor",
"sensorAnomalyDetection",
0, append!{engine},
true)
这里对异常处理引擎涉及到的一些概念做简要介绍:
- 流数据表:DolphinDB为流式数据提供的一种特定的表对象,提供流式数据的发布功能。通过subscribeTable函数,其他的节点或应用可以订阅和消费流数据。
- 异常处理引擎数据源:为异常处理引擎提供"原料"的通道。createAnomalyDetectionEngine函数返回一个抽象表,向这个抽象表写入数据,就意味着数据进入异常处理引擎进行计算。
- 异常指标:以元代码的格式提供一组处理流数据的布尔表达式。其中可以包含聚合函数,以支持复杂的场景。
- 数据窗口:每次计算时截取的流数据窗口长度。数据窗口仅在指标中包含聚合函数时有意义。
- 输出表:异常检测引擎的输出表第一列必须是时间类型,用于存放检测到异常的时间戳,如果有指定分组列,那么第二列为分组列,之后的两列分别为int类型和string或symbol类型,用于记录异常的类型(异常指标的表达式在metrics中的下标)和异常的内容。
3. 异常指标
异常检测引擎中的指标均要求返回布尔值。一般是一个函数或一个表达式。当指标中包含聚合函数,必须指定窗口长度和计算的时间间隔,异常检测引擎每隔一段时间,在固定长度的移动窗口中计算指标。异常指标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
- 只包含列名或非聚合函数,例如qty > 10, lt(qty, prev(qty))。对于这类指标,异常检测引擎会对每一条收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判断是否符合指标并决定是否输出。
- 所有出现的列名都在聚合函数的参数中,例如avg(qty - price) > 10, percentile(qty, 90) < 100, sum(qty) > prev(sum(qty))。对于这类指标,异常检测引擎只会在窗口发生移动时对数据进行聚合计算,和时间序列聚合引擎(Time Series Aggregator)类似。
- 出现的列名中,既有作为聚合函数的参数,也有不是聚合函数参数,例如avg(qty) > qty, le(med(qty), price)。对于这类指标,异常检测引擎会在在窗口发生移动时对聚合列进行聚合计算,并在有数据到达时对每一条数据进行计算,其中聚合函数的返回值使用最近一个窗口的计算值。
4. 数据窗口
当异常指标中包含聚合函数时,用户必须指定数据窗口。流数据聚合计算是每隔一段时间,在固定长度的移动窗口中进行。窗口长度由参数windowSize设定;计算的时间间隔由参数step设定。
在有多组数据的情况下,若每组都根据各自第一条数据进入系统的时间来构造数据窗口的边界,则一般无法将各组的计算结果在相同数据窗口中进行对比。考虑到这一点,系统按照参数step值确定一个整型的规整尺度alignmentSize,以对各组第一个数据窗口的边界值进行规整处理。
(1)当数据时间类型为MONTH时,会以第一条数据对应年份的1月作为窗口的上边界。
(2)当数据的时间类型为DATE时,不对第一个数据窗口的边界值进行规整。
(2)当数据时间精度为秒或分钟时,如MINUTE, DATETIME或SECOND类型,alignmentSize取值规则如下表:
-
step alignmentSize
-
0~
2
2
-
3~
5
5
-
6~
10
10
-
11~
15
15
-
16~
20
20
-
21~
30
30
-
31~
60
60
(2)当数据时间精度为毫秒时,如TIMESTAMP或TIME类型,alignmentSize取值规则如下表:
-
step alignmentSize
-
0~
2
2
-
3~
5
5
-
6~
10
10
-
11~
20
20
-
21~
25
25
-
26~
50
50
-
51~
100
100
-
101~
200
200
-
201~
250
250
-
251~
500
500
-
501~
1000
1000
假设第一条数据时间的最小精度值为x,那么第一个数据窗口的左边界最小精度经过规整后为x/alignmentSize\*alignmentSize,其中/代表相除后取整。举例来说,若第一条数据时间为 2018.10.08T01:01:01.365,则x=365。若step=100,根据上表,alignmentSize=100,可得出规整后的第一个数据窗口左边界最小精度为365\100*100=300,因此规整后的第一个数据窗口范围为2018.10.08T01:01:01.300至 2018.10.08T01:01:01.400。
5. 应用示例
5.1 应用场景
现模拟传感器设备采集温度。假设窗口长度为4ms,每隔2ms移动一次窗口,每隔1ms采集一次温度,规定以下异常指标:
- 单次采集的温度超过65;
- 单次采集的温度超过上一个窗口中75%的值;
- 窗口内平均温度和上一个窗口的平均温度相对误差大于1%。
5.2 系统设计
采集的数据存放到流数据表中,异常检测引擎通过订阅流数据表来获取实时数据,并进行异常检测,符合异常指标的数据输出到另外一个表中。
5.3 实现步骤
(1) 定义流数据表sensor来存放采集的数据:
share streamTable(1000:0, `time`temp, [TIMESTAMP, DOUBLE]) as sensor
(2) 定义异常检测引擎和输出表outputTable,输出表也是流数据表:
-
share streamTable(
1000:
0, `time`anomalyType`anomalyString, [TIMESTAMP, INT, SYMBOL]) as outputTable
-
engine = createAnomalyDetectionEngine(
"engine1", <[temp >
65, temp > percentile(
temp,
75), abs((
avg(
temp) - prev(
avg(
temp))) / avg(
temp)) >
0.01]>, sensor, outputTable, `time, ,
6,
3)
(3) 异常检测引擎engine订阅流数据表sensor:
subscribeTable(, "sensor", "sensorAnomalyDetection", 0, append!{engine}, true)
(4) 向流数据表sensor中写入10次数据模拟采集温度:
-
timev =
2018.
10.
08T
01:
01:
01.
001 +
1..
10
-
tempv =
59
66
57
60
63
51
53
52
56
55
-
insert into sensor values(timev, tempv)
查看流数据表sensor的内容:
-
time temp
-
2018.
10.
08T
01:
01:
01.
002
59
-
2018.
10.
08T
01:
01:
01.
003
66
-
2018.
10.
08T
01:
01:
01.
004
57
-
2018.
10.
08T
01:
01:
01.
005
60
-
2018.
10.
08T
01:
01:
01.
006
63
-
2018.
10.
08T
01:
01:
01.
007
51
-
2018.
10.
08T
01:
01:
01.
008
53
-
2018.
10.
08T
01:
01:
01.
009
52
-
2018.
10.
08T
01:
01:
01.
010
56
-
2018.
10.
08T
01:
01:
01.
011
55
再查看结果表outputTable:
-
time anomalyType anomalyString
-
2018.
10.
08T
01:
01:
01.
003
0 temp >
65
-
2018.
10.
08T
01:
01:
01.
003
1 temp > percentile(temp,
75)
-
2018.
10.
08T
01:
01:
01.
005
1 temp > percentile(temp,
75)
-
2018.
10.
08T
01:
01:
01.
006
2 abs((avg(temp) - prev(avg(temp))) / avg(temp)) >
0.
01
-
2018.
10.
08T
01:
01:
01.
006
1 temp > percentile(temp,
75)
-
2018.
10.
08T
01:
01:
01.
009
2 abs((avg(temp) - prev(avg(temp))) / avg(temp)) >
0.
01
下面详细解释异常检测引擎的计算过程。为方便阅读,对时间的描述中省略相同的2018.10.08T01:01:01部分,只列出毫秒部分。
(1)指标temp > 65只包含不作为函数参数的列temp,因此会在每条数据到达时计算。模拟数据中只有003时的温度满足检测异常的指标。
(2)指标temp > percentile(temp, 75)中,temp列既作为聚合函数percentile的参数,又单独出现,因此会在每条数据到达时,将其中的temp与上一个窗口计算得到的percentile(temp, 75)比较。第一个窗口基于第一行数据的时间002进行对齐,对齐后窗口起始边界为000,第一个窗口是从000到002,只包含002一条记录,计算percentile(temp, 75)的结果是59,数据003到005与这个值比较,满足条件的有003和005。第二个窗口是从002到005,计算percentile(temp, 75)的结果是60,数据006到008与这个值比较,满足条件的有006。第三个窗口是从003到008,计算percentile(temp, 75)的结果是63,数据009到011与这个值比较,其中没有满足条件的行。最后一条数据011到达后,尚未触发新的窗口计算。
(3)指标abs((avg(temp) - prev(avg(temp))) / avg(temp)) > 0.01中,temp只作为聚合函数avg的参数出现,因此只会在每次窗口计算时检查。类似上一个指标的分析,前三个窗口计算得到的avg(temp)分别为59, 60.5, 58.33,满足abs((avg(temp) - prev(avg(temp))) / avg(temp)) > 0.01的时间为第二个窗口和第三个窗口的计算时间006和009。
5.4 监控异常检测引擎的状态
-
getAggregatorStat().AnomalDetectionAggregator
-
name
user
status
lastErrMsg
numGroups
numRows
numMetrics
metrics
-
-------
-----
------
----------
---------
-------
----------
--------------------
-
engine1
guest
OK
0
10
3
temp
>
65
,
temp
>
percentile(temp,
75
),
abs((avg(temp)
-
prev(avg(temp)))
/
avg(temp))
>
0.01
5.5 删除异常检测引擎
removeAggregator("engine1")
6. createAnomalyEngine函数介绍
语法
createAnomalyDetectionEngine(name, metrics, dummyTable, outputTable, timeColumn, [keyColumn], [windowSize], [step], [garbageSize])
返回对象
createAnomalyDetectionEngine函数的作用是返回一个表对象,向该表写入数据意味着这些数据进入异常检测引擎进行计算。
参数
- name: 一个字符串,表示异常检测引擎的名称,是异常检测引擎的唯一标识。它可以包含字母,数字和下划线,但必须以字母开头。
- metrics: 元代码。它的返回值必须是bool类型。它可以是函数或表达式,如<[qty > 5, eq(qty, price)]>。可以在其中使用系统内置或用户自定义的聚合函数(使用defg关键字定义),如<[sum(qty) > 5, lt(avg(price), price)]>。详情可参考元编程。
- dummyTable: 表对象,它可以不包含数据,但它的结构必须与订阅的流数据表结构相同。
- outputTable: 表对象,用于保存计算结果。它的第一列必须是时间类型,用于存放检测到异常的时间戳,并且该列的数据类型要与dummyTable的时间列一致。如果keyColumn参数不为空,那么outputTable的第二列为keyColumn。之后的两列分别为int类型和string/symbol类型,用于记录异常的类型(在metrics中的下标)和异常的内容
- timeColumn: 字符串标量,表示输入流数据表的时间列名称。
- keyColumn: 字符串标量,表示分组列。异常检测引擎会按照keyColumn对输入数据分组,并在每组中进行聚合计算。它是可选参数。
- windowSize: 正整数。当metrics中包含聚合函数时,windowSize必须指定,表示用于聚合计算的数据窗口的长度。如果metrics中没有聚合函数,这个参数不起作用。
- step: 正整数。当metrics中包含聚合函数时,step必须指定,表示计算的时间间隔。windowSize必须是step的整数倍,否则会抛出异常。如果metrics中没有聚合函数,这个参数不起作用。
- garbageSize: 正整数。它是可选参数,默认值是50,000。如果没有指定keyColumn,当内存中历史数据的数量超过garbageSize时,系统会清理本次计算不需要的历史数据。如果指定了keyColumn,意味着需要分组计算时,内存清理是各分组独立进行的。当一个组的历史数据记录数超出garbageSize时,会清理该组不再需要的历史数据。若一个组的历史数据记录数未超出garbageSize,则该组数据不会被清理。如果metrics中没有聚合函数,这个参数不起作用。
7. 总结
DolphinDB提供的异常检测引擎是一个轻量、使用方便的流数据引擎,它通过与流数据表合作来完成流数据的实时检测任务,能够满足物联网实时监控和预警的需求。
转载:https://blog.csdn.net/qq_41996852/article/details/11093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