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_互联网的博客

限流功能的实现

305人阅读  评论(0)

前言

我有一个朋友, 最近用到了限流方式, 主要是限制前台用户请求接口次数, 那么就让我们来聊一聊最常见的限流方式吧

正文

假设限制10s最多请求二十次, redis_key为user_id:api
为了方便下面就直接用python实现了

固定窗口:

解释

即固定死10s时间段, 在这期间只接受二十次请求, 请求打满了就只能登下一段10s, 可以用incr实现,接受请求调用incr key, 如果value=1, 则证明为第一次请求, 使用exipre加上10s过期时间,如果大于20, 则拒绝该请求

缺点

有可能会遇到突刺情况, 即在9.9s和10.1s各发出20个请求, 这就相当于10s内发了40个了

实现
```
import redis

client = redis.Redis(host="127.0.0.1", port=6379)
num = client.incr("user_id:api")
if num == 1:
    client.expire(num, 10)
elif num > 20:
    print("请求超过次数")
```

滑动窗口:

解释

即时间是流动的, 一直保持者当前时间往后推10s的一个滑动窗口, 可以用zset实现接受请求调用zadd添加窗口数据, score为当前时间, value为一个唯一值(一般用毫秒时间戳), 然后删除(zremrangebyscore)当前时间10s前的数据, 在获取(zcard)当前窗口内的请求次数,进行判断, 记得也需要加上一个过期时间, 避免空间占用问题

实现:
```
import redis, time

client = redis.Redis(host="127.0.0.1", port=6379)


def is_action_allowed(key, period, max_count):
    now_ts = int(time.time() * 1000)  # 毫秒时间戳
    with client.pipeline() as pipe:  # client 是 StrictRedis 实例
        # 记录行为
        pipe.zadd(key, now_ts, now_ts)  # value 和 score 都使用毫秒时间戳
        # 移除时间窗口之前的行为记录,剩下的都是时间窗口内的
        pipe.zremrangebyscore(key, 0, now_ts - period * 1000)
        # 获取窗口内的行为数量
        pipe.zcard(key)
        # 设置 zset 过期时间,避免冷用户持续占用内存
        # 过期时间应该等于时间窗口的长度,再多宽限 1s
        pipe.expire(key, period + 1)
        # 批量执行
        _, _, current_count, _ = pipe.execute()
    # 比较数量是否超标
    return current_count <= max_count


is_action_allowed("user_id:api", 10, 20)

```

漏桶算法:

解释

即一个水桶, 进水(接受请求)的速率不限, 出水(处理请求)的速率是一定的, 而且水桶大小也是有限制的, 也有可能造成水桶溢出

缺点

因为速率是一样的, 所以假如有突发大量请求的话就不是很合适了

实现
```
import time

class Funnel(object):

    def __init__(self, capacity, leaking_rate):
        self.capacity = capacity  # 漏斗容量
        self.leaking_rate = leaking_rate  # 漏嘴流水速率
        self.left_quota = capacity  # 漏斗剩余空间
        self.leaking_ts = time.time()  # 上一次漏水时间

    def make_space(self):
        now_ts = time.time()
        delta_ts = now_ts - self.leaking_ts  # 距离上一次漏水过去了多久
        delta_quota = delta_ts * self.leaking_rate  # 又可以腾出不少空间了
        if delta_quota < 1:  # 腾的空间太少,那就等下次吧
            return
        self.left_quota += delta_quota  # 增加剩余空间
        self.leaking_ts = now_ts  # 记录漏水时间
        if self.left_quota > self.capacity:  # 剩余空间不得高于容量
            self.left_quota = self.capacity

    def watering(self, quota):
        self.make_space()
        if self.left_quota >= quota:  # 判断剩余空间是否足够
            self.left_quota -= quota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funnels = {}  # 所有的漏斗


# capacity  漏斗容量
# leaking_rate 漏嘴流水速率 quota/s
def is_action_allowed(key, capacity, leaking_rate):
    funnel = funnels.get(key)
    if not funnel:
        funnel = Funnel(capacity, leaking_rate)
        funnels[key] = funnel
    return funnel.watering(1)


print(is_action_allowed("user_id:api", 15, 0.5))

```

令牌桶算法:

解释

即也是一个桶, 按照设定的速率往桶里放令牌, 10s二十次即1s放两个令牌(允许处理两次请求), 然后请求来之后必须从桶里取出来令牌才可以进行处理, 没有令牌则选择拒绝或等待

实现

利用redis-cell可以实现, 这块其实有一个问题, 都说的是redis-cell是用了漏桶算法实现的, 但是我用的时候其实是按照令牌桶的方式来用的(即我拿到令牌才可以去处理请求)…这块就比较尴尬了, 有大神知道的话可以帮我纠正一下

redis-cell 是redis的一个插件, 这里我用于测试直接用docker装一个

docker search redis-cell
docker pull hsz1273327/redis-cell
docker run -d -p 6379:6379 --name redis hsz1273327/redis-cell:latest

其实redis-cell就一个命令 cl.throttle , 这里还是用上面的例子举例

user_id:api 15 20 10 1
15 是桶的容量 -- 即同时能存在多少个令牌
20 就是速率限制了 
10 单位时间(s)
1  一次取出几个令牌, 默认是一

命令返回值

本地:0>cl.throttle user_id:api 15 20 10 1
 1)  "0"   // 0是允许, 1是拒绝
 2)  "16"  // 桶容量
 3)  "15"  // 剩余令牌
 4)  "-1"  // 拒绝的话需要等待多长时间再试(这就很贴心了)
 5)  "0"   // 多长时间令牌放满

ptyhon调用cl.throttle命令的方法

参考

1 老钱的小册 redis深度历险, 上文的滑动窗口和漏桶代码都是摘自这本小册,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下面的二维码买, 我自己买了一本学习了不少东西
2 https://www.cnblogs.com/xuwc/p/9123078.html 里面写的都很细, 就是内容感觉有点乱, 用java实现的, 想看细致一点的可以了解一下


转载:https://blog.csdn.net/ywdhzxf/article/details/105564272
查看评论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