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道的博客

一个月的高效工作,全靠这一招

293人阅读  评论(0)


最近一套近20小时的视频课程快录制完了,在家办公也快一个半月了。在这场持久战中,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攻克难题的方法,那就是“任务拆解”。下面讲讲我的故事。

录过教学视频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这是一项极其耗时的事,特别是想把视频录制的足够好,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是加倍增长。刚入门时,录制半小时的课程可能需要花费两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整个过程包括:搜集资料、整理、筛选、编排、验证、编写PPT、录制(N遍)、剪辑(N遍)、合成、去噪、导出、压缩、上传、审核……

除去平台审核部分,现在录制视频的产出比例大概是8小时产出20-30分钟的课程。这里的8小时并不是上班时间,而是有效工作时间。20小时的课程,投入的时间成本大概要乘以20到30的倍数。

计算数据并不是为了表达辛苦,而是想说:面对类似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去怎么做?如果当初知道是这么大的工作量,可能根本就不会开始了。退缩、知难而退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下面是具体的经历和成长的过程。

刚开始没有经验,每节课程规划20分钟左右的内容。结果是中间一旦思路断了、卡壳了、周围环境干扰了,就要重新开始。就这样20分钟20分钟的重复下去,真有疯掉的感觉。

后来学会了暂停和留白。如果录制中出现了问题,要么暂停下来,要么留白,等待后期剪辑。这样省去了重复录制,效率提升了不少。

但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只是把大部分的“口头”问题推给了”剪辑“部分。由于卡壳、留白比较多,剪辑时间就得加倍。一般情况下,剪辑时间是课程市场的N倍。一旦质量不行,时间就是成倍的增长。

然后,继续改进,针对理论部分进行拆分。准备完素材之后,先试着讲一遍,差不多了,就先录制音频,然后剪辑音频。最后再把PPT中的每一页内容与音频对照,合成视频。

这样,针对理论部分的录制,经过拆分,效率又提升了很多。特别是剪辑的时候,没有音频与内容的双向约束,省了不少时间。

但针对实战操作部分,上述方法却没办法实施。于是,依旧被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

“Keep Thinking”,不停思考。“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么用?”

为了摆脱机械的剪辑,一直不停的思考如何改进。直到某一刻突然顿悟:为什么一定要讲20分钟呢?用户真的希望如此吗?讲师必须如此吗?

试想,如果将多个知识点一起讲解,不仅增加讲师的难度,降低课程的质量。同时,对学习者来说,学习时间过长(包含停顿思考和操作时间)也会产生压力。另外,如果视频过长,回头再想找某一个知识点,又会变得非常麻烦。

于是,策略变了,将一大章的内容,拆分、拆分、再拆分。细化到几分钟就能够讲完一节,细化到每一节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这样,讲起来没那么费劲,产出的数量多,也有成就感了。课程听起来更轻松了,而且还可以跳过某些章节,直接找到感兴趣的内容,而不会错过什么。真可谓一举多得。

就这样,经过思考,经过摸索,发现拆分的方法的确行之有效。

或许,这些经典方法,很多有经验的讲师都在使用。但作为出入行的我,只能通过不断的实践、思考、摸索来获得。现在你看到了这篇文章,你是幸运的。

经过这一个多月,终于把录制视频课程的效率提升了几倍,甚至能达到规范化作业。

同时,也有了一套可以应用到其他事情上的经验和理念:无论再难的事,只要把它解剖的足够细,细化到每天甚至每刻就可以完成,那基本上就等于成功了。

写到此处,我想到了“愚公移山”。像我这样天资愚钝之人,这是最好的方法。

上面的道理或许在很早之前已经读过、看过、听过,但只有躬身行事时才真切体会到它的威力。最后,一首诗送给大家: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程序新视界

公众号“程序新视界”,一个让你软实力、硬技术同步提升的平台


转载:https://blog.csdn.net/wo541075754/article/details/104685126
查看评论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