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道的博客

《从零开始:机器学习的数学原理和算法实践》chap6

476人阅读  评论(0)

《从零开始:机器学习的数学原理和算法实践》chap6 学习笔记

6.1 凸函数

  • 凸集

    • 何为凸集

      • 凸集表示一个欧几里得空间中的区域,这个区域具有如下特点:区域内任意两点之间的线 段都包含在该区域内;更为数学化的表述为,集合 C 内任意两点间的线段也均在集合 C 内,则 称集合 C 为凸集

      • 常见图形示例

  • 凸函数

    • 如果某函数的上镜图(函数曲线上的点和函数曲线上方所有的点的集合)是凸集,那么 该函数就是凸函数。

    我记得这里有些地方定义不同 👇,去查了查

  • 机器学习”热爱“凸函数

6.2 梯度下降

引入

  • 很多机器学习算法都可归结为凸优化问题的求解,因此凸优化问题在机器学习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梯度下降法是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最优化问题求解方法

  • 机器学习中一般将 凸优化问题统一表述为函数极小值求解问题,即 min ⁡ f ( x ) \min{f(x)} minf(x)。其中 x 是需要被优化的变量,f 为目标函 数。

    • 如果碰到极大值问题,则可以将目标函数加上负号,从而将其转换成极小值问题来求解。
    • 目标函数的自变量 x 往往受到各种约束,满足约束条件的自变量 x 的集合称为自变量的可行域。
  • 以山作比

    • 梯度下降法是一种逐步迭代、逐步缩减损失函数值,从而使损失函数值最小的方法。
    • 如果 把损失函数的值看作一个山谷,我们刚开始站立的位置可能是在半山腰,甚至可能是在山顶。 但是,只要我们往下不断迭代、不断前进,总可以到达山谷,也就是损失函数的最小值处。
    • 例 如,假设一个高度近视的人在山的某个位置上(起始点),需要从山上走下来,也就是走到山的 最低点。这个时候,他可以以当前位置点(起始点)为基准,寻找这个位置点附近最陡峭的地方,然后朝着山的高度下降的方向走,如此循环迭代,最后就可以到达山谷位置。
    • 首先,选择起始值(任意参数 ω \omega ω b b b), 由此得到损失函数的起始值
    • 其次,明确迭代方向,逐步迭代
      • 我们站在半山腰或者山顶,环顾四周,找到一个最陡的 方向下山,也就是直接指向山谷的方向下山,这样下山的速度是最快的。这个最陡在数学上的 表现就是梯度,也就是说沿着负梯度方向下降能够最快到达山谷
    • 最后确定迭代步长
      • 如果步长太大,虽然能够更快逼近山谷,但是也可能由于步子太大,踩不到谷底点, 直接就跨过了山谷的谷底,从而造成来回振荡。
      • 如果步长太小,则延长了到达山谷的时间。所 以,这需要做一下权衡和调试

梯度是什么

  • 梯度的本质是一个向量,表示某一函数在该 点处的方向导数沿着该方向取得最大值,即函数在该点处沿着该方向(此梯度的方向)变化最 快,变化率(该梯度的模)最大。一般来说,梯度可以定义为一个函数的全部偏导数构成的向 量。总结来说有如下两种情况

    • 在单变量函数中,梯度就是函数的导数,表示函数在某个给定点的切线斜率,表示单 位自变量变化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值
    • 在多变量函数中,梯度就是函数分别对每个变量进行微分的结果,表示函数在给定点 上升最快的方向和单位自变量(每个自变量)变化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值
  • 梯度是一个向量,它的方向就是函数在给定点上升最快的方向,因此负梯度方向就是函数 在给定点下降最快的方向。一旦我们知道了梯度,就相当于知道了凸函数下降最快的方向

为啥梯度是上升最快的方向捏

  • 这需要用到方向导数的概念,下面这几个我觉得写的不错

  • 我想尝试用直观的角度来理解

    • 很多例子用下山,说下山走最陡的方向,但是怎么判断最陡峭呢?

    • 我尝试用 z = x 2 + y 2 z=x^2+y^2 z=x2+y2,从物理上矢量合成的角度来不严谨地解释一下

      • 如图是 z = x 2 + y 2 z=x^2+y^2 z=x2+y2,每个点有x方向的偏导数和y方向的偏导数

        • 对于一元函数z=f(y)和z=f(x)来说,每个点都可以往两个方向去变化,就是往直线的一端去或者直线的另一端去,

        • 而当变成了二元函数,就可以往四面八方去了

          偏导数组成了向量{2x,2y},那这个变化率用矢量合成我们可以这样来看

          可以看成提供了2x,-2x,2y,-2y合成的四个方向基本的力,拉着自己在山上动,

          假设我们要从x>0,y>0那块区域上山,我们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变化率分别为在这两个方向的偏导数,可以由图比较明显的看到,要往上走得快,那应该是x方向要往x变大的方向,y方向上也应该是往y变大的方向

          那么很显然,2x和2y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合成的矢量方向是很合适的,上升最快的

          而图中蓝色和红色方向上提供的力都没有那么大(呜呜很不严谨,也不知道说的对不对)

          反过来,-2x和-2y合成的那个向量就是下降最快的方向

          这段话没有组织好😭… 感觉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没表达出来而且说的很乱呜呜呜,等想好了再来更新

梯度下降与参数求解

这个好像很多地方说法略有不同

梯度下降过程演示

  • 梯度 下降法中最重要的是如下的迭代式。

    θ 1 = θ 0 − a ∇ J ( θ ) \\\\\theta^{1}=\theta^{0}-a \nabla J(\theta) θ1=θ0aJ(θ)

    上述公式表示的含义是, 任意给定一组初始参数值 θ 0 \theta^{0} θ0, 只要沿着损失函数$ J(\theta)$ 的梯度下降 方向前进一段距离 a, 就可以得到一组新的参数值 θ 1 \theta^{1} θ1 。这里的 θ 0 \theta^{0} θ0 θ 1 \theta^{1} θ1 对应到机器学习中就是指 模型参数 (如 ω \omega ω b b b )。

  • 关于梯度下降法,迭代结束的常见情景有两种。
    • 设置阈值。设置一个迭代结束的阈值,当两次迭代结果的差值小于该阈值时,迭代结束。
    • 设置迭代次数。设置一个迭代次数(如200),当迭代次数达到设定值,迭代结束。一般来说,只要这个迭代次数设置得足够大,损失函数最终都会停留在极值点附近。同时,采用这种方法我们也不用担心迭代次数过多会导致损失函数“跑过”极值点的情况,因为损失函数在极值点时函数梯度为0,一旦过了极值点函数梯度正负性就发生变化了,会使函数围绕极值点再次“跑回来”。所以,即使设置的迭代次数过大,最终结果也会在极值点处“徘徊”。

6.3 代码实践 梯度下降

一元函数的梯度下降

import matplotlib. pyplot as plt
import mpl_toolkits.axisartist as axisartist
import numpy as np
#创建画布
fig = plt.figure(figsize=(8,8))
#使用axisartist.Subplot方法创建绘图区对象ax
ax = axisartist.Subplot(fig,111)
#把绘图区对象添加至画布
fig.add_axes(ax)
#使用set_visible方法隐藏绘图区原有所有坐标轴
ax.axis[:].set_visible(False)
#使用ax.new_floating_axis添加新坐标轴
ax.axis["x"] = ax.new_floating_axis(0,0)
#给x轴添加箭头
ax.axis["x"].set_axisline_style("->", size = 1.0)
ax.axis["y"] = ax.new_floating_axis(1,0)
#给y轴添加箭头
ax.axis["y"].set_axisline_style("->", size = 1.0)
#设置刻度显示方向,x轴为下方显示,y轴为右侧显示
ax.axis["x"].set_axis_direction("bottom")
ax.axis["y"].set_axis_direction("right")
#x轴范围为-10~10,且分割为100份
x=np.linspace(-10,10,100)
y=x**2+3
#设置x、y轴范围
plt.xlim(-12,12)
plt.ylim(-10,100)
plt.plot(x, y)
plt.show()


def grad_1(x):
  return x*2

def grad_descent(grad,x_current,learning_rate,precision,iters_max):
  for i in range(iters_max):
    print ('第',i,'次迭代x值为:',x_current)
    grad_current=grad(x_current)
    if abs(grad_current)<precision:
      break # 当梯度值小于阈值时,停止迭代
    else:
      x_current=x_current-grad_current*learning_rate
  print ('极小值处x为:' ,x_current)
  return x_current

if __name__=="__main__":
    grad_descent(grad_1,x_current=5,learning_rate=0.1,precision=0.000001,iters_max=10000)

 
	image-20221125155635902
  • 上述梯度下降中设置的 x 初始值为 5,学习率即迭代步长为 0.1
    • 当 x 初始值为 5 时,代价函数 y = x 2 + 3 y=x^2 +3 y=x2+3 的梯度为 2×5=10,学习率为 0.1。由于代价函数 的梯度值为 10,因此代价函数在 x=5 时并非极小值点。虽然该点并非极小值点,但给了我们继 续迭代的一个起始值。
    • 代价函数沿着负梯度方向下降最快,迭代步长为 0.1,因此 x 迭代的距离为 -10×0.1=-1。
    • 经过一次迭代后,x=5-1=4。此时代价函数的梯度为 2×4=8,学习率为 0.1。显然,在 x=4 处,代价函数仍然没有到达极小值点,于是继续迭代。
    • 代价函数的 x 值沿着负梯度方向迭代 -8×0.1=-0.8,于是得到新的 x=4-0.8=3.2。如此 继续……
    • 我们设置的最大迭代次数为 10 000,也就是说如果迭代次数达到 10 000,代价函数仍 然未能取到极小值,那么也要停止迭代过程,防止计算机无休止地迭代下去。 本例中迭代至第 73 次时,梯度值小于我们设置的阈值 0.000 001,我们可以认为代价函数达到 了极小值。于是,整个梯度下降过程停止

多元函数的梯度下降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 pyplot as plt
import mpl_toolkits.mplot3d
x, y = np.mgrid[-2:2:20j,-2:2:20j] #测试数据
z=(x**2+y**2)#三维图形
ax = plt.subplot(111,projection='3d')
ax.set_title('f(x,y)=x^2+y^2') ;
ax.plot_surface(x,y,z,rstride=9,cstride=1,cmap=plt.cm.Blues_r)#设置坐标轴标签
ax.set_xlabel('X')
ax.set_ylabel('Y')
ax.set_zlabel('Z')
plt.show()

# 定义多元函数f(x,y)=x2+y2的梯度f'(x)=2x,f'(y)=2y, 
def grad_2(p):
      derivx = 2 * p[0]
      derivy = 2 * p[1]
      return np.array([derivx, derivy])
# 定义梯度下降函数 
def grad_descent(grad,p_current,learning_rate,precision,iters_max): 
     for i in range(iters_max):
          print ('第',i,'次迭代p值为:',p_current)
          grad_current=grad(p_current)
          if np.linalg.norm(grad_current, ord=2)<precision:
            break # 当梯度趋近于 0 时,视为收敛 
          else:
            p_current=p_current-grad_current* learning_rate 

     print ('极小值处p为:',p_current)
     return p_current
 #执行模块
if __name__=='__main__':
      grad_descent(grad_2,p_current=np.array([1,-1]),
      learning_rate=0.1,precision=0.000001,iters_max=10000) 
  	

 

  • 上述梯度下降中设置的 p(x,y) 初始值为 [1,-1],学习率即迭代步长为 0.1
    • 当 p 初始值为 [1,-1] 时,代价函数 p(x,y)=$x^2 +y^2 $的梯度为向量 [ 2 × 1 , 2 × ( − 1 ) ] [2×1,2×(-1)] [2×1,2×(1)],学习率为 0.1。由于代价函数的梯度的模大于 0,因此代价函数在 p=[1,-1] 时并非极小值点。虽然该点并 非极小值点,但给了我们继续迭代的一个起始值。
    • 代价函数沿着负梯度方向下降最快,迭代步长为 0.1,因此 x 迭代的距离为 − [ 2 , − 2 ] × 0.1 = − [ 0.2 , − 0.2 ] -[2,-2]× 0.1=-[0.2,-0.2] [2,2]×0.1=[0.2,0.2]
    • 经过一次迭代后, p = [ 1 , − 1 ] − [ 0.2 , − 0.2 ] = [ 0.8 , − 0.8 ] p=[1,-1]-[0.2,-0.2]=[0.8,-0.8] p=[1,1][0.2,0.2]=[0.8,0.8]。此时代价函数的梯度为 2 × [ 0.8 , − 0.8 ] = [ 1.6 , − 1.6 ] 2×[0.8,-0.8]= [1.6,-1.6] 2×[0.8,0.8]=[1.6,1.6],学习率为 0.1。显然 p = [ 0.8 , − 0.8 ] p=[0.8,-0.8] p=[0.8,0.8] 处,代价函数仍然没有到达极小值点,于是继续迭代。
    • 代价函数的 p 值沿着负梯度方向迭代 − [ 1.6 , − 1.6 ] × 0.1 = − [ 0.16 , − 0.16 ] -[1.6,-1.6]×0.1=-[0.16,-0.16] [1.6,1.6]×0.1=[0.16,0.16],于是得到新的 p = [ 0.8 , − 0.8 ] − [ 0.16 , − 0.16 ] = [ 0.64 , − 0.64 ] p=[0.8,-0.8]-[0.16,-0.16]= [0.64,-0.64] p=[0.8,0.8][0.16,0.16]=[0.64,0.64]。如此继续……
      ,-2]× 0.1=-[0.2,-0.2]$。
    • 经过一次迭代后, p = [ 1 , − 1 ] − [ 0.2 , − 0.2 ] = [ 0.8 , − 0.8 ] p=[1,-1]-[0.2,-0.2]=[0.8,-0.8] p=[1,1][0.2,0.2]=[0.8,0.8]。此时代价函数的梯度为 2 × [ 0.8 , − 0.8 ] = [ 1.6 , − 1.6 ] 2×[0.8,-0.8]= [1.6,-1.6] 2×[0.8,0.8]=[1.6,1.6],学习率为 0.1。显然 p = [ 0.8 , − 0.8 ] p=[0.8,-0.8] p=[0.8,0.8] 处,代价函数仍然没有到达极小值点,于是继续迭代。
    • 代价函数的 p 值沿着负梯度方向迭代 − [ 1.6 , − 1.6 ] × 0.1 = − [ 0.16 , − 0.16 ] -[1.6,-1.6]×0.1=-[0.16,-0.16] [1.6,1.6]×0.1=[0.16,0.16],于是得到新的 p = [ 0.8 , − 0.8 ] − [ 0.16 , − 0.16 ] = [ 0.64 , − 0.64 ] p=[0.8,-0.8]-[0.16,-0.16]= [0.64,-0.64] p=[0.8,0.8][0.16,0.16]=[0.64,0.64]。如此继续……
    • 我们设置的最大迭代次数为 10 000,也就是说如果迭代次数达到 10 000,代价函数仍 然未能取到极小值,那么也要停止迭代过程,防止计算机无休止地迭代下去。不过,本例中迭代至第 67 次时,梯度的模小于我们设置的阈值 0.000 001,我们可以认为代价函数达 到了极小值。于是,整个梯度下降过程停止

转载:https://blog.csdn.net/qq_52431436/article/details/128039842
查看评论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