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道的博客

构建知识体系(2):如何构建

539人阅读  评论(0)

构建原则:要做到系统化、流程化、可视化三点。

构建方法:这也是从道、法、术、器、势的角度去全面解决问题。

“道”:确定目标方向

“法”: 制定规则

“术”:方法路径

“势”:执行力

“器”:工具

 

一、系统化(道·法·势)


通过系统地规定,明确方向、准则来建立知识消化系统,保证构建过程处于正常的轨道,并不断前进。 (确定理念、方向即是道;掌握规律、准则既是法;顺应趋势、自然既是势。)

1、前提:人生方向(理念)

是要走广度路线,还是走深度路线?深度路线走哪一个领域?选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这是很多人人一生一直都要面临的问题,在最开始也要选好方向,面临十字路时也要明确方向,遇到阻碍时要坚定方向。人生方向决定我们是谁。(方向不对,再努力也是白费。)

假如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建议在学习的基础上先勇敢选择一个方向,时间会证明一切。错了就换,对了就继续。千万不能不选,否则就是默认继续当前混沌的状态,得不偿失。

2、基础:兴趣、需求、特长

对于每个人来说,为什么构建知识体系会有各自的答案,构建怎样的知识体系也一样。但必须从自身的兴趣、需求、特长出发这样你才会有自驱动力去做这件事,或者有压力去持续构建。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对于构建过程有很大帮助。

️3、原则:主题、相关、自然

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喜欢、需要什么主题,就去不断深挖。只有主题纵深,你才会分辨出好坏,知识体系才会快速建立。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结果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但也不建议一根筋一直扎在某个细分领域,还是需要偶尔抬头看看周围的世界,或者和当前领域相关的范围,或许对已有的知识体系有帮助。比如你是做产品工作,用户体验尤其重要,研究下心理学和传播学,对产品工作帮助也挺大。原则上还是要以一定的知识为中心(跳转到无关及时收住)。

大自然的力量分为引力和精神力。引力即是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趋势和吸引力,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可能只是暂时)。精神力是指生物体脑组织所释放的一种不可见的力量,包括:知、情、意。这个我们可以控制所以,身体很重要,心情也很重要。为了研究,不吃不喝,也是不行的;为了得到某些知识,而让自己情绪失控,也是得不偿失。有很多不可抗力,我们无法击退,还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比如,很多人就是颜值高,能够凭此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而你却不能这要坦然面对;有些人天生右脑发达,建议顺势而为。很多特长或者优势也是在持续的锻炼和强化过程中建立的。

️4、方法:学习、选择、分享、实践

学无止境,永远要保持学习态度。知识没有终点,知识体系亦是。好奇、发问、敬畏是学习的基础。好奇的刨根问底决定了你的深度和格局——对一件事情,多数人只停留在“这件事很奇怪或者好有意思”这个浅层的表象;而少数人会去主动探索背后的为什么、怎么样,过去和未来,本质和逻辑,对我意味着什么。

敢于选择,尝试,试错,扩展。如果不做选择,相当于默认延续当前的状态和选择很多时候,在构建的过程可能会想不通或者有难题,建议走出去,和其他人聊聊,换个思路或者吸收一下新想法;或者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梳理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并在行动实践后得出的结论,做出预判、明确方向。

三.流程化(术)


通过明确的步骤、流程,让构建过程有迹可循,有路可走,达到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的效果。流程明确可以解决知识本身非体系化的问题。 ( 运用正确的方法、具体的方式即是术。)

(1)获取

将外部信息吸收到内部的步骤。获取的信息很多很杂。可能是主动搜索、查询、发现的也可能是被动推荐的。总之,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来到你的面前,但是会有新的。

️(2)筛选

需要基于兴趣、需求、特长来确定吸收知识的方向,方向拆解下来就是一个个主题。接着根据主题进行分类,明确哪些信息和知识属于同类的,准备把它们放在一起。相当于给它一个位置,一个定位,明确到底有什么用,用在哪些方面。

学习和整合资料的过程就是要进一步把资料读少,在读和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剔除掉垃圾和无价值的资料。资料的分类管理是第一步,但远远不够,做第二次过滤需要对每个资料都进行泛读,通过泛读对资料的价值和优先级进行排序,以确定后期学习的计划和学习的重点。(知识在经过长时间的推移和传递者有意识的增减会带来误解和不必要的麻烦;• 自己要养成对知识的鉴别能力,追根溯源才能得出最终的结果。)

️(3)储存

我们需要找到工具,将吸收、筛选后的知识和信息进行记录和储存。比如我看过哪些书,我看完这本书后哪段文字需要特别截图保存。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很多记忆是需要强化的,知识也是需要不断温习的。

️(4)整理

储存的过程中要明确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知识属于初级或高级的,哪些知识已经过时了,哪些要进行及时更新。认真整理,发现好的就深入研究,做笔记。不断优化已有的知识体系,并尝试着总结固化现有的知识。这叫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分享

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但到底对实践和现实有没有用,可以通过分享来提前规避问题,在行动之前以小代价和低门槛验证自己的知识。即内化的知识与外部产生联系,交流,发现并及时完善。

️(6)应用

将理论验证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从而真正对我们的生存、生活、人生带来改变。往往很多实践中要么会验证知识的正确性,要么会验证知识的不完整性。这也是我们修复知识体系或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创新的绝佳好机会。

️(7)创造

当我们具备了理论基础和现实支持后,我们的思想逐渐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掌握的知识体系将会自生长,于是出现不可思议的化学反应。小说、艺术品、新产品、新技术等等发明、创造往往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横空出世的。

知识体系的宏观流程如上,但实际运用中是循环往复,不断构建、变化甚至坍塌,然后再建构甚至重构......但请记住自己的方向。

 

三、可视化(器)


通过文字、工具记录梳理 —— 可视化来达到明确、强化、优化知识体系的目的,同样解决知识获取非连续性问题。(运用最佳的工具和载体即是器。)

由于每个人的所在领域不同,应用和创造的过程不一,所以可视化工具针对的流程主要在获取、筛选、储存、整理、分享这五个步骤。

主流的网络工具:

️(1)获取工具:知乎、豆瓣、果壳、头条、微博、微信等几乎所有的网络工具

️(2)筛选工具:百度搜索、谷歌搜索、搜狗搜索等;豆瓣标签、百度词条类目、亚马逊智能推荐系统;

️(3)储存工具:知乎有收藏夹、豆瓣收藏书籍(已读、想读、在读),涂书笔记、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等;

️(4)整理工具: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可以将文字、图片进行保存,并不断整理更新;

️(5)分享工具:微信朋友圈可以分享文章;简书、头条号、微博头条可以站内、站外分享;印象笔记和有道云笔记相对封闭,更多地是在站外分享;

️(6)创造工具: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微博头条、简书等等可以写作、创作。

 

四、构建工具:思维导图


知识体系作为一个多元化、系统化的存在,意味着其包容性更强,凡是和知识相关的,尤其是书籍、电影、文章、问答、课程等,都应列入该知识体系。而网络本身已经具备知识数据库这样的无限资源,构建工具完全可以将之链接起来,以方便用户随时调取,不必再重复搜集和整理。

比如,要了解二次元这个知识点,相关的书籍、电影、文章、问答、课程都应是知识的来源,你只需要一个链接去查看,而非自行去组织。豆瓣的豆列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了这个方向,即在一个主题下,将书籍、电影、音乐进行专辑呈列,既链接了已有的数据库,也给了用户构建权。

有明确构建知识体系的工具其实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思维导图。这一类工具,在搭建知识框架、结构,呈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表达知识体系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其作为知识体系的枝干尚可,要想完整呈现整个知识体系,亟需相关细枝末节的功能即链接已有数据库。人们在知道了关键词或主题后,还是需要有详细记录和信息的。

 

构建知识体系工具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可视化人的大脑。并通过网络技术链接所有知识数据库,系统地帮助人获取、筛选、储存、整理知识,当然整个构建过程都离不开人本身。

首先要解决的是获取的问题。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的知识来源主要是下面三类:

一、公共知识,包括图书馆、亚马逊/豆瓣/IMDb等网络数据库、维基/百度百科,公共可查询网页、资料等。

二、他人知识,而且是自己可接触的人。以前必须是线下面对面,通过授课、交流等方式;现在通过网络,通过分享互动,人人都是传播知识的渠道。

三、自己的知识,就是自己记忆、消化的知识可产生新的知识——内化和外化的结果,这一步非常关键。

知识体系构建工具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一、为用户提供现存已有的公共知识数据库,方便用户获取、链接;

二、创造一个分享交流的环境,让用户在与他人接触当中获得知识;

三、为用户提供储存、整理、创造知识的工具,帮助用户发挥价值。

构建知识体系的关键前提是获取知识,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阅读书籍,不管是纸质版还是电子版,只要你是阅读系统地、优秀的书籍,或多或少对你都有帮助。也就是在链接人和知识之前,首先链接人和书籍。

知识体系的可视化,关键在于让构建者逻辑明确、条理清晰,方能帮助其不受挫、不厌烦的继续下去。所以构建知识体系工具应该明确信息的组织方式,以用户为中心,先是用户的主题,接着才是书籍、文字、图片这些载体。

 


转载:https://blog.csdn.net/hguisu/article/details/105975464
查看评论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