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最开心的事,大概就是跟着小明去上班了吧!
事情源于前几天,我申请在小明旁边的位置临时坐几天,把毕业论文写写。
年底了,小明组里有人离职,空位置比较多,再加上马上放假,于是就同意了。
这几天我有一些特别的观察和启发。
1. 为什么办公室比咖啡馆、在家办公好
每天跟着小明的工作节奏大概是:紧紧张张一上午,放松愉快一下午,晚饭后再坐一个小时。
每天五六个小时,能干一周的活。
这种自然而然、高效率的状态,无需刻意努力和自律。原因有四个(环境、监督、社交、事情本身):
一是环境明亮、设备齐全。
相比家里而言,所有需要的东西都在手边,不被任何其他物品分心;
相比咖啡馆而言,卫生间、喝水都不用跑很远,设备放着也很安心;
关键食堂近,伙食还好,吃喝不愁。
二是有人监督。
众目睽睽之下,就不好意思干别的。有时候累了玩一下手机,小明看见了立刻就收走了。在实验室就无人监督。
三是保持与社会联系、又无社交压力。
一个人在家是孤单的,周围一切都是静止的。而这里与咖啡馆类似,与人保持联系,又因为身份原因相对独立,没有任何社交压力。
四是手头事情是短周期反馈的。
小论文完成的情况下,大论文本身就变成一项有进度条的事情,一两周的周期。
而平时做小论文,构思、实验、写作,时间开销和事项并不确定。又是长反馈周期的工作。
2. 柳比歇夫统计法的收获
996上班的人,很辛苦。
但仔细统计起来,每天有效的工作时间大概是5-6小时。
我以自己的工作时长作为统计标准,方法是柳比歇夫统计法。
柳比歇夫统计法,中途上厕所、喝水、跟人说话讨论、短暂走神,时间都会暂停。
有人可能会说时间怎么暂停?怎么知道自己走神?
我用的是onenote,可以一键插入时间,很趁手。
我已经记录了三年了,养成了习惯,每次一开始工作,就插入时间。中途一停下,就会先插入时间再休息。
这种方法不是要给你压力,而是纯粹记录。有段时间我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是0,我也大概会记录一下,今天干了啥,让自己知道为啥有效工作时间是0。
据我观察,在全神贯注、完全不摸鱼的情况下,每天时间分布大概是这样:
上午九点半上班,十一点四十吃饭,黄金时间段,有效工作时间2到2.5小时。
下午两点开始,五点半吃饭。理论上看时间挺长的,但其实中途人会乏。表现为,办公室内会开始讨论、开会、约下午茶。我们这边的下午茶是众筹的水果,就在手边。小明帮忙打水和清洗,我并不耗时,而且能及时补充能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下午有效工作时间是2小时左右。
晚上七点到八点半,我自己差不多1个小时有效时间。其他人时间会长一点,但考虑到他们有时会聚餐、运动,平均下来每天也差不多这个时间。
这是常态化工作时的一般情况,是可持续的。不考虑赶项目假班的情况。
综上,平均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5-6小时。
那么为什么996会被人诟病呢?可能是因为环境压力。
比如有的公司严格打卡,严格计算迟到早退,没有丝毫松弛度。
比如强制自愿假班,剥夺个人时间。有些周六日的额外假班其实没必要,效率会降低到2-3小时。
比如直属上司不给力,导致下属直接暴露于对抗和背锅的风险中。
比如办公室政治,要求站队、应酬。导致人自我怀疑、或需要察言观色。
所以我的结论是:996最大的压力不完全是工作时间长,而是来自环境压力大、人得不到尊重和肯定、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于是心里就不开心。
3. 小明组里为什么欢乐
小明所在的组氛围欢乐,上下级关系出奇好,毫无环境压力。
上层有眼光、中层有作为、下属又能干。
其实同公司的其他组压力其实并不小,也会加班、挣表现。
但身在他们组的人都觉得轻松。小明想跟着自己领导,小明的下属也想跟着他。
这种局面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几轮的优化得到的。
奇葩的人都被优化出局,剩下的都是精华。
周四上午,我所在的座位有人来了,我挪到了小明领导旁边的空位。
我一开始有点紧张,担心他觉得不自在。
我虽然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但耳边会不自主地会留意旁边人的动态。
中途他领导接了个电话,一开口,是很温和的声音。我就放下心来。
这个人本身就温和、脾气好。在他开口之后,我进一步确认了他的状态是平和的。
想象一个场景:
当一个人笑容少、神情严肃时,旁人会觉得有压力。
但每次这个人开口和你说话时候,都是口气温和、内容恰当。
你是不是会感觉这个人至少对你是善意的,你在得到肯定的暗示时,就会降低心理防备。
我本身耐心不足、笑容少,偏偏语气又强硬,就没有给人这种反差。
所以,一种社交策略是,管理反差,管理预期。
小明像他领导,也是个温和的人。他的一个特点是会观察。
有一次,我去政府机关办一个比较难办的事。他说他陪我去,我觉得能自己搞定就拒绝了。
回来一复盘,他问我某个具体操作需要的材料,一个挺重要的环节。但这个材料没有明写,我当时就没答上来。
他挺无语的,说:你要观察呀!你不观察怎么能知道呢!
我才发现,这时我们的差别之一。
他能感受氛围、懂得如何照顾人(特别是弱者),也是因为他能观察到旁人的需求。
何况,有些难办的事,其实无法很明显地问、说、做,只能靠经验观察。
转载:https://blog.csdn.net/ztf312/article/details/113679705